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真正来历概括( 二 )


近代因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 并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中国七夕节虽然生成时间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 , 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 , 但目前在年轻人中 , 七夕节不如西方情人节受宠 。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浙江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 , 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 , 用油煎炸后称“巧果” , 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 , 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 , 若穿好的 , 就称为“得巧” 。或者捕蜘蛛一只 , 放在盒中 , 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还有说法为中午捕蜘蛛)
而在绍兴农村 , 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 , 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 , 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 , 在浙江金华一带 , 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 , 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 , 若无公鸡报晓 , 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
广东习俗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 。节日到来之前 , 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 , 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 , 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 , 使之发芽 , 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 , 用来拜神 , 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 , 一连两晚 , 姑娘们穿上新衣服 , 戴上新首饰 , 一切都安排好后 , 便焚香点烛 , 对星空跪拜 , 称为“迎仙” , 自三更至五更 , 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 , 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 , 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 , 被称为巧手 , 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七夕之后 , 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 , 以示友情 。
新中国成立前 , “七夕”是妇女的盛大节日 。据说 , 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 。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 , 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其实 , 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在广州 , 无论贫富之家 , 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 , 点上香烛 , “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 , 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 , 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 , 极钩心斗角之妙”(见《广州岁时记》) 。
福建习俗在福建 , 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 , 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 , 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 , 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 , 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而后 , 大家一边吃水果 , 饮茶聊天 , 一边玩乞巧游戏 , 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 , 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 , 即谁穿针引线快 , 谁就得巧 , 慢的称“输巧” , “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 , 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 , 遥祭牛郎织女 , “香案”都是纸糊的 , 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 , 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 , 比高下 , 看谁的制作精巧 。如今 , 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 , 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 , 拜祭牛郎织女 。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 , 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