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真正来历概括( 三 )


山东习俗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 , 只是陈列瓜果乞巧 , 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 , 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 , 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 , 乞巧活动以后 , 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 , 传说吃到钱的有福 , 吃到针的手巧 , 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 , 带有竞赛的性质 , 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 , 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 , 七夕这天 , 剪芽做汤 , 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 , 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 , 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
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 , 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 , 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 , 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
甘肃习俗甘肃乞巧主要分布于陇南礼县、西和一代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 , 乞是乞讨 , 巧则是心灵手巧 , 有巧思妙想 , 其实质是说有智慧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 , 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 , 由于极左思潮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 , 这一古老民俗在全国已经基本绝迹 。
羊皮扇鼓舞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 , 有着悠久的历史 。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 , 使西和县积累了一大批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 , 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 , 乡土气息浓郁 , 地方特色鲜明 , 传承多年 , 久盛不衰 ,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 , 乞巧风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
春倌“说春”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 , 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 , 时间长达七天八夜 , 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 。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 。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 , 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 , 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 , 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 。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 , 在全国绝无仅有 。
七夕节的饮食习惯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 , 以巧果最为有名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 , 款式极多 。“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 。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 , 全家人围坐 , 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 , “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 , 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巧果款式极多 ,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此外 , 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 , 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
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 , 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 , 俗称“巧人”“巧酥” , 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 , 民间认为 , 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