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聘|为什么要讨论“中国文化”的问题?( 三 )


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 。提倡白话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要普及识字率,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但是,也存在新旧文化断裂的问题 。昔日的文言文,代表着高雅、礼貌和尊严,以及文化和文化,已经不复存在 。当原来的口语变成书面语时,雅语和通俗语的地位就丧失了,同时雅语和通俗的区别也不再区分了 。不知道你现在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自从白话文成为主流以后,再也没有优雅的写信方式了 。其次,现代汉语融入了太多新的现代或西方词汇 。这些话进来后,我们通过语言感知的世界发生了变化 。第三,特别是1950年代以后,中国提倡简体字,拉大了文字与原图的距离 。简体字虽然好学,但脱离了原来的“形”,越来越像抽象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问题来自于形象文字的思考、书写和表达 。
第二个,家族、宗族、家国、儒家,也有问题 。尽管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家庭和家庭组织,但中国人仍然非常重视家庭、亲情和服从上级 。然而,城市化、小家庭化和人口流动使家庭、社会和国家更加复杂 。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 。过去紧密、相互依存的邻里乡亲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因此,儒家的家德、国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基础 。
第三个是对世界的信仰 。晚清以来,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下,儒学逐渐失去了承担政治意识形态重任的能力 。佛教、道教也曾受到西方科学思想的冲击,被卷入“去迷信”,逐渐脱离真神 。,知识和信仰的世界,越来越世俗化、制度化、旅游化 。因此,传统的信仰世界也处于危机之中 。
第四是阴阳五行,在科学的冲击下越来越难维持 。它不再能完全解释世界上的一切 。阴阳五行理论基本上只保存在中医、风水、食疗等领域 。在整个现代知识体系中,已经到了非常边缘的位置 。
第五个是“从世界到万国”,世界的基本概念发生了变化 。晚清以后西方进入东方,不仅破坏了中国原有的世界观和朝贡制度,也重新定义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古代传统中的宇宙观、世界观、贡品或册封制度是完全不现实的 。
四、“文化”和“文明”有什么区别
我想引用德国学者伊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提出,“文化”和“文明”是可以定义和区分的,即“文化”是什么体现了民族的差异,它总是表现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点,所以没有高低之分 。而“文明”就是那些逐渐缩小各民族差异,表达人类普遍行为和成就的东西 。换言之,“文化”使不同的民族不同,而“文明”使民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
接下来,伊利亚斯指出,“文化”是一种无需专门教就可以习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往往是需要学习的东西 。它总是与“受过教育”、“知识渊博”、“被统治”等词联系在一起 。“文化”让你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而“文明”则给你一些限制和规则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文明”和“文化”,我们就不用害怕全球化和现代秩序,不用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 。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保护普世文明的独特性和统治文化和传统 。
展望未来,我还必须说明,每个国家的“文化”往往是顽固的对文化最好的解释,它表现出对异质“文明”的抵制 。毫无疑问,文明一直在侵蚀文化,我们也承认这一点,因为“文明”往往在进步,总是呈现出殖民化和扩张的趋势 。即“文化”与传统有关,具有特殊性,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具有普遍性 。如何调和两者?
今天我们讲的是汉族文化的特点,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般文明的规则下很好地保存特殊的文化,同时在现代文明时代,能够理解这些文化在历史理性中的作用 。比如,在接受和赞美科学的同时,我们能不能对阴阳五行有一些同情和历史的认识?又比如,当我们接受普世的法律和制度时,我们能不能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有一个同情的认识,我们对家庭和国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有一点历史认识吗?再比如,我们在接受一个新文明的时候,能不能对传统宗教有一些温柔?同样,我们能接受所有民族平等的原则吗?同时,能不能稍微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历史习惯来了解世界?我自己是学历史的,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都要看历史,我们认识到历史在不断变化,我们回顾文化,展望未来的文明,同情两者都有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