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农历7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农历7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四 )


明嘉靖《潮州府志·选举志》载,太平兴国四年(979)海阳人谢言以“草泽应诏,进士及第”,自此后到宋末止,潮州共有139人登进士第 。 这一批精英,是在民众的教育程度提高的状况下出现的 。 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华主流文化在潮州迅速传播,潮州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于发达地区,故《方舆胜览》有“封疆虽隶于炎方,文物不殊于上国”之誉 。
“北宋之初的开宝四年(971年),潮州人口大约15万人;到了南宋之末的咸淳十年(1274年),人口已经增长到75万人,大量新增人口仍然主要来自于福建的移民 。 ”陈海忠认为,这使潮州文化带上了浓厚的闽南文化色彩,也使潮州地区进一步的福佬化 。
福建移入潮从宋持续至明代 。 嘉靖后期,韩江流域的商贸活动繁荣,潮州因其地理位置,当闽广之冲,成为韩江流域经济中心 。 潮州进入发展的高峰期,辖县数由明初的4县增加到后期的10县,经济面貌迅速改观 。 时人王士性不由地惊呼:“今之潮非昔矣,阊阎殷富,士女繁华,裘马管弦,不减上国 。 ”陈海忠认为,到明代,潮汕地区的福佬文化已经成型 。
唐山,唐山
来自中原的家族千年来陆陆续续向南移民,山水迢迢,朝代更迭,唯有宗族是长期稳固的单位 。
陈海忠说:“当时的移民不是单打独斗的,是一个大的宗族,只有以宗族为单位,才能在漫长、艰难的移民路上存活下来 。 宗族里面有士人阶层,也有工商业者、艺人、乐师等,形成一个集团,同时也把整个文化保存下来 。 ”不论是进入福建的中原汉人,或是经由福建进入潮汕的汉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以家族为单位的斗争,早期是土著与汉人,之后则是移民而来的家族之间 。
王宜强认为,北方移民为取得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以宗族的实力做后盾,从而在兵荒马乱的恶劣环境和交通困难的条件下加强相互扶助,巩固血缘关系 。 家族势力在谋求生产资料、经济利益以及军事防御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
或是出于对家族势力的巩固和树立正统,或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祖源地的追念,福建家族或乡族的建庙造神活动大体上起源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元明三代 。 陈海忠认为,潮人重视宗族血缘关系,很大程度上源自迁潮闽人中的官宦世家重视家族历史的文化传统 。
宋元明三代,潮汕的宗族经过多年的经济积累和文化积累,有了一代代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子弟,宗族的荣誉感和集体认同不断加强 。 陈贤武介绍,当一个普通农家子通过科举而跻身士大夫阶层之后,除了通过封荫和免役减赋,从而提高整个家族社会经济地位之外,他首先要做而且必须做的事,就是宗族建设:修族谱、建祠堂、置立族田以赡族奖学等 。 经过宗族乡约化、联宗活动和联姻圈的扩展,潮州乡土社会宗族化的进程,到明末已经基本完成 。 地缘和血缘叠加的乡族社区,成为潮州社会最基本的构件 。 社区传统的人际关系、思想和行为方式,也成为铸成潮人文化品格的一股重要力量 。 随着海禁洞开,近代潮人更是依靠宗党亲友关系大规模移民海外 。
陈海忠是登塘镇人,在中元节当天刚刚参加了宗族里为考上“985工程”高校的学子颁发奖学金的仪式 。 在他看来,宗族仍然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支持宗族的子女读书,这是宗族的传统功能,现在还在继续 。 ”陈黉利、陈伟南、谢慧如等一批海外潮人回馈故里,反哺宗族,其所依据的是其基因里对于文化的认可、对于宗族的认同 。
“民国三十八年,敬禀者,天佑唐山,日寇败退,闻兄于今年冬至前回唐,日夜盼望兄长早日归家团聚 。 ”短片《番客》中,恩成弟在信中告知兄长解放指日可待,期盼兄长回唐山 。 潮人把出海打拼称作“过番”,华侨称作“番客”,回国称作“回唐山”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