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农历7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农历7月22日是什么日子( 二 )


福建的开发
是“福老”还是“福佬”?“福佬”是什么?“福佬”与“河洛”的关系是什么?学界至今未有定论,大致共识为福佬指居住在福建漳州和潮汕一带,讲闽南方言的汉族人 。 有说法认为“福佬”即“福建佬”,即福建人,但“福佬”与“河洛”在闽语中的发音相近 。 顺着“潮汕人,福建祖”的俗语追溯宗族脉络与文化源流至福建,“河洛”这一概念出现 。
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黄河与洛水交汇处的广大地区,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居于中国古代政治版图的核心区域 。 闽南语有河洛话之称,部分台湾人也自称“河洛郎” 。
潮汕与福建的方志、族谱在提到源流时常从“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说起 。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兼潮学研究院院长陈海忠认为,西晋永嘉年间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潮汕的说法不可信,“遇到战乱,中原汉人向南避难,首当其冲应是江南 。 ”东晋至南朝,定都建康(今南京),造成的直接结果为江南地区承接大量来自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的移民 。 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同样认为,永嘉时中原的衣冠士族如从陆路南迁,到达江淮间即可基本脱离危险,渡江后即可获得政治、经济地位,何必千里迢迢继续南迁入闽?
永嘉之乱后的两百多年,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南朝梁将领侯景起兵叛乱,攻占梁朝都城建康 。 同年又有蝗灾,之后江南持续多年战乱,乱自北方来,移民浪潮推向地理位置上更偏南的福建、岭南 。 这是福建西晋末年到唐五代时期的第一次移民浪潮,而后唐代两次大批入闽汉人,都以河南中州人为主 。 唐代是北方汉人入闽并促进福建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 。 据载,隋代福建人口仅1.2万户,到了唐中期的开元、天宝前后(713—755年),福建人口上升到93535户,为隋代的7倍多 。 福建移民开发地区从福建北部的闽江流域逐渐扩大到闽南、闽西的晋江流域与九龙江流域 。 唐朝,福建全境开发的格局形成,之后陆续有北方汉人进闽 。
人文地理学博士王宜强在《福建移民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总结福建移民在空间呈现近椭圆形开发轨迹,自西北向东沿海岸线向南延伸,复折向福建西南和闽西、闽北地区,最后向闽中、闽东 。
至南宋,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口陆续不断地涌进闽地,福建成为经济文化发达的大省 。 农业上不断开拓耕地,建州、南剑州出现“田敷百级阶”的壮丽图景,可知当时梯田已遍及高山峻岭;沿海平原地区则向江河湖海要田,沙滩和海涂辟为良田 。
因其相对江南而言兵火较少,福建被当时遭遇靖康之难的赵宋视为王朝可靠的后方 。 福建籍名臣廖刚对高宗提出“惟永嘉(今温州)与福唐(福州)所当留意”,认为朝廷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守福建 。 而后,南宋宗室也确迁往福州、泉州,甚至到潮州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0记载,建炎三年(1127年),西外宗正司迁到福州,属其管辖的180名宗子随之迁入,此后又一度迁往潮州 。 同年,南外宗正司迁往泉州,随行宗子349人定居泉州,其后繁衍生息,到庆元年间(1195—1200年)发展到1700余人,绍定年间(1228—1233年)达2300余人 。
2021年7月,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 。 从宋元时代辉煌无匹、属于天下万民的泉州港可以窥见当时福建经济贸易的繁荣 。 这一时期,定居人口中专门从事商业的居民越来越多,福建商业和集市贸易迅速发展,城镇兴起 。 宋代,福建制瓷业发展到了顶峰 。 青瓷的烧制工艺和技术受江浙龙泉青瓷的影响较大;青白瓷在闽北则受景德镇青白瓷的强烈影响 。 王宜强认为,江南陶瓷技术移民的输入是福建宋元时期在这一领域达到先进行列的重要推手之一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