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农历7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农历7月22日是什么日子( 三 )


【潮汕农历7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农历7月22日是什么日子】经济文化发展,人口剧增,福建的人地矛盾凸显 。 福建境内面积的90%以上是山地丘陵,耕地特别缺少,人均占田面积少 。 北宋元丰年间,福建路每户平均占有的官民田11.2亩,只及南方人口密集的五路平均数的36%,户均田亩数次少的两浙路仍比福建高80% 。 人稠地狭的福建在北宋开始已有向两广地区的移民,临近的潮汕地区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潮州文化迎来闽文化西渐与福佬化的重要环节 。
闽风入潮
“宋元时期,中华主流文化以闽文化为中介,对本地区影响的力度加强 。 由于闽人对本地区规模空前的移民,闽地风俗濡染岭东 。 ”陈贤武介绍,宋元时期闽文化影响本地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闽人直接移民和闽籍官师的宦仕潮州 。
陈贤武考据,宋代潮州职官多闽人,以知州为例,北宋知州籍贯可考者30人,闽人17人,南宋知州籍贯可考者63人,闽人36人 。 陈海忠介绍,宋代潮州官员普遍重视文化教育,尊崇韩愈,大力推行儒家文化 。 历任郡守长吏均积极筹措经费,倾力举办州学、县学和书院,使之成为儒学教育的主要阵地 。
官塘秋溪陈氏大宗祠中有“闽海分藩传旧德,秋溪卜世振新猷”记载 。 据官塘清末秀才陈舜臣所着的《心耕谷果》,“陈坦父名宗庆,坦由进士知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事(宋元符间),公治邑有惠政、任满,为百姓所攀留,遂卜居秋溪鹤塘,建祠以祀先祖,终后葬于后山山柄” 。 陈坦祖籍莆田仙游,世居泉州,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任海阳县知县,在职期间,关心农桑,兴修水利,捐献俸禄,支持海阳县学宫的修建和办学 。 任满回乡之际,潮州民众极力攀留,陈坦于是决定带家眷长住潮州 。
宋代大量士人出仕潮州,他们任职期间,注重文教,卸任之后,不少人卜居潮州,成为当地望族 。 明朝“三世尚书”林熙春的祖辈林开佑于南宋末年由福建莆田前往潮安庵埠镇创乡,因地邻庄陇,这一支也称庄陇林;南宋大理学家杨时的孙子杨岚在淳熙十年从莆田迁入揭阳,后迁庵埠;莆田方骥之为淳熙年间潮阳尉,后迁惠来,为惠来方氏始祖……
在迁入潮汕的闽人中,莆田籍官员及其后代占据相当比重 。 莆田在明朝一度成为朝廷“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不少官员停留在此,繁衍生息 。 此外,莆田当时作为文献名邦,兴学成就显著,培养一大批登科士子与官员 。 宋王迈的《兴化军修学增禀记》中云:“莆壤坠褊小,……而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 。 ”游西泽《通判题名记》中称,“科名之盛,甲于闽中” 。 宋代,莆阳士子登金榜者为数甚多 。 据有关志载,宋代320多年,登进士者就有826人 。 徽宗政和5年(1115年),一科就中24人 。 宋代状元有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五人 。 熙宁九年(1067),徐铎举状元,薛奕中武状元,神宗誉为“文武魁天下” 。 绍兴8年(1138年),黄公度为状元,陈俊卿中榜眼,当时流传“杉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之语,名噪一时 。
《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一·风俗形胜》记载,(宋)孝宗尝问(王)大宝:“潮风俗如何?”大宝对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 ”明代弘治的《兴化府志》讲述莆田宋代风俗,同样提到“家贫子读书” 。 或许是相似的地理环境与当时鼓励文教的政策背景,当时闽籍仕潮官师,尊崇韩愈,慨然以兴学明道为己任,《永乐大典》中的宋元方志记载,他们兴建州县学宫学舍,创办书院,办置、扩充学田,保证了办学经费的来源 。 在这些闽籍官员的努力下,宋代潮州教育比唐代有显著的发展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