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同体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同名 。由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俗学者钟敬文先生创办,至今已有69年的历史 。钟景文先生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民间文学之父” 。他早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但始终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坚持构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反复对比中国民俗的传统特征,通过对现代中国民俗运动的长期研究和实践,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民俗学派” 。就像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人文建设的轨迹一样,北师大民俗专业也经历了各种艰难的考验,但它有着学术大师的精神传统,对社会的悲欢离合有着长期的了解 。传统人文建设 。具有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始终能够经受住考验和挑战 。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保护民间文化的文件 。1992年中外民俗教案,美国著名汉学家R. David教授向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求婚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 。景文教授为首任所长 。研究所专注于民俗学的国际化发展和高水平学术交流 。先后聘请纪贤林、费孝通、张岱年、启功等著名学者为长期传播研究人员,聘请18名海外一流汉学家为客座教授 。2002年钟敬文先生逝世后,由学校聘任,钟敬文先生原学术助理、民俗学科带头人董小平教授任所长至今 。
一、机构体系和师资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是校级实体研究所 。在文学院系统内承担教学工作,并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人物研究中心为平台承担科研任务 。.
研究所现有教职教师3人,其中教授2人,讲师1人,工程实验高级工程师1人,4人均具有博士学位 。
二、研究机构和工作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与敦和学术基金会共同创办 。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1980年代,2016年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与香港明园文化教育基金合作项目 。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重点实验室,2003年成立 。跨文化对话网站和跨文化研究院网站,工信部一级网站,2012年注册 。跨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2013年注册 。
三、科学研究
研究所秉承前人开创的立足中国、开放发展、高端建设的建设理念,设计科研方案,在钟敬文的研究、数字化、跨界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文化建设 。
(一)钟景文研究
1、建立钟敬文数字化工作站,促进钟敬文学术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国际交流和未来传承 。
2、编辑出版了《钟敬文全集》,全面展示钟敬文先生杰出的学术文化成就和重要历史贡献 。
(二)数字化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校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工作 。历经15年,建成了我国高校中收藏民俗研究资源最丰富的数字资源图书馆 。
(三)跨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的,将钟先生建立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的目标推向了更高的学术平台 。
一是首次提出“跨文化”概念,将上世纪西方民俗界提出的“国际民俗”转变为“跨文化民俗”,得到国际同行的反响 。
二是开设“研究生跨文化研究国际课程”,2015年至2018年连续举办4年中外民俗教案,48位中外一流教授授课276小时 。学生分布在国内77所高校、国外7所高校、42个专业 。312名研究生已完成学业 。
第三,出版“跨文化研究”丛书68本 。参与编写我校的学者有:王宁《汉字六论》、《跨文化汉字研究》(法文版)、程政民《跨文化研究与巴赫金诗学》、《巴赫金诗学》(法文版)、李国英《说文《谢子》四问研究、李正荣跨文化托尔斯泰研究、董小平钟景文与中国民俗学派、跨文化民俗学、跨文化民俗学、跨文化民俗学、《跨文化民俗学派》、 《跨文化民间叙事学》、《跨文化科技民俗学》等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出版了该系列丛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