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沦为私藏“背书”?规范寄存制度或是良方( 二 )


高校博物馆沦为私藏“背书”?规范寄存制度或是良方

文章插图
铜镜展览一角 。作者图
高校博物馆沦为私藏“背书”?规范寄存制度或是良方

文章插图
展出的隋代铜镜 。作者图
“寄藏”,或言“寄存”(deposit),即“寄存陈列品”,它是国际博物馆界早已盛行的一种获得材料的方法 。由于种种原因,某一收藏家或社会团体对于自己珍藏的各种历史文物、书画、工艺品或其他实物材料,并不想捐赠或出让给博物馆,但是希望这些藏品能够得到一个更为安全、妥善、科学的保管环境,从而被公众欣赏研究,便将它们委托博物馆进行管理 。待到博物馆接收之后,同样会对这些“寄存”材料登记编目、入库建档,若有需要可以公开展出或者提供出版 。本质上这些藏品仍然是个人私有财产,其所有权受到法律的保护,藏家随时可以取消委托,从博物馆拿回 。
高校博物馆沦为私藏“背书”?规范寄存制度或是良方

文章插图
商 人面纹镜 。官方图
中国很早就有博物馆将“寄存陈列品”作为征集物品的办法“公之于众”,比如1936年上海市博物馆公布的征集藏品办法如下:“……第三条,征集分捐赠,寄存,购置三种 。第四条,凡捐赠物品,除记明捐赠者姓名外,另有纪念办法;其办法另定之 。第五条,凡寄存物品,除记明寄存者姓名外,其寄存办法另定之 。”
可见寄存是公立博物馆获取展品的一个主要渠道 。公共博物馆的建立与发展,显然脱离不开私人收藏活动 。许多时候寄存与捐赠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 。比如民国时期的著名汉学家福开森在1934年向当时的金陵大学捐赠近40年来耗资300余万元购置的千余件古物 。《大公报》随后便刊载了题为“福开森博士所藏中国古物寄存古物陈列所”的新闻报道 。原来,针对这次赠予,福开森还与金陵大学以及古物陈列所签署了一份《赠予及寄托草约》,明确相关文物赠予金陵大学“永远保守”,但前提条件是,学校要专门建馆存储并陈列它们,并且要对外开放,按时展览 。这种“寄存”实质上就等同于是赠予 。其实,也有许多人家由于战火离乱将都将世代递藏的书画、陶瓷、青铜、玉器等等名品寄存在国家各级博物馆,之后顺水推舟完成捐赠 。
高校博物馆沦为私藏“背书”?规范寄存制度或是良方

文章插图
福开森藏品赠华纪念特辑 。资料图
近年来,公众比较熟悉的由“寄存”转化为“捐赠”的作品是董元(董源)的《溪岸图》,这件作品在1997年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裔董事唐骝千以重金从王季迁处购入,后寄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但所有权仍属于唐骝千 。2017年3月,正式宣布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但在捐赠之前,这件作品多次在大都会展出,还曾在2006年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与范宽和郭熙的名作并列展出,2012年亮相上海博物馆举办“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大展中 。大都会博物馆也为这件作品专门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全世界的顶尖学者讨论其真伪,并出版论文集《中国画的鉴定问题》(Issues of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Painting) 。
高校博物馆沦为私藏“背书”?规范寄存制度或是良方

文章插图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博物馆借用私人藏品办展实质上是一个私人藏品的公共化过程 。这个公共化首先是私人藏品价值的公共化 。若博物馆对私人藏品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或者在展出中没有充分体现出其固有价值,这些藏品的真正价值就很难展示给公众,其公共化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相对而言,收藏对于个体而言本质是一种自娱活动 。对于那些将收藏品最终让渡给博物馆的私人主体来说,其实是践行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共享精神,也是个体独立于群体、又复归于群体的表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