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3日到今天多少天了 2017年2月13日到今天是多少天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尹琳
当社会被网络游戏带来的恐慌吞没 , 我们或许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

2017年1月13日到今天多少天了 2017年2月13日到今天是多少天

文章插图
近年来 , 网络游戏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伤害形象常让父母们心有戚戚焉 。
“2021年初 , 海口一名10岁儿童沉迷观看游戏教学视频 , 打赏游戏主播2万多元 , 妈妈被气得生病住院 。 ”
“2017年 , 杭州13岁男孩考试前夕依旧天天玩游戏 , 父亲没忍住批评了几句 , 他就从4楼跳了下去 , 造成髌骨骨折 , 双大腿股骨骨折 。 ”
“小学6年级男生因沉迷‘吃鸡’ , 被母亲没收手机 , 一怒之下想跳楼轻生 , 被母亲拉回 , 后因父亲不许玩‘吃鸡’和王者荣耀 , 孩子从11楼跳下导致身亡 。 ”
……
毋庸置疑 , 网络、智能手机改变了整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 尤其是让孩子在视力保护、体育运动、学习时间和精力上面临挑战 , 因此也成了亲子冲突中的重要诱因 。 毫不夸张地说 , 在全世界范围内 , 许多父母、老师都视网络游戏为洪水猛兽 。
有意思的是 , 人们对待网络游戏的态度 , 散发着一丝熟悉的味道 。 有网友精辟地总结了近几十年来父母、老师对青少年的担心 。
三十年前 , 人们惊呼流行乐会毁掉下一代;
二十年前 , 人们惊呼电视会毁掉下一代;
十年前 , 人们惊呼电脑和网络会毁掉下一代;
现在 , 家长开始惊呼游戏会毁掉下一代……
一个奇妙的社会现象:你是被恐慌抓住的父母吗?
虽然人们认为如今的网络游戏在上瘾方面远超流行乐、电视、电脑 , 但是这份上辈人对青少年的担心和焦虑却充满了高度的相似性 。
社会学家们将这种引发全社会紧张的现象称之为“道德恐慌” 。
1971年, 英国社会学家Jock Young在《吸毒者》一书中首次使用了“道德恐慌”一词 。 他认为在年轻人吸毒问题上, 媒体不断将这一现象边缘化, 煽动公众愤怒的行为, 不但没有促进问题解决, 反而鼓励了异常行为的增加 , 引起了更大的社会混乱 。 随后学者们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道德恐慌研究的热潮 。
对道德恐慌进行首次系统分析的是英国学者斯坦利·科恩 。 1972年, 科恩发表了博士论文《民间恶魔与道德恐慌》, 对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关于摩登青年和摇滚乐迷的道德恐慌进行了分析:“在某种条件、某个场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兴起, 逐渐被界定为对社会价值和利益形成威胁的时候, 道德恐慌就会发生 。 ”那些害怕盛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受到威胁的人士, 可以称作“道德提倡者”, 而假定的社会秩序威胁者就被当作了“民间魔鬼” 。
青少年因为其自身的反叛、边缘等亚文化特征 , 很容易在上一辈眼中成为越轨人群 。 事实上 , 道德恐慌常常会指向流行文化 , 比如低俗戏剧、录像、电子游戏、摇滚乐以及网络 。 批评者通过一些极端的例证来得出骇人结论 。
比如:1999年4月20日, 美国丹佛郊区科伦拜恩中学发生枪击惨案, 13名师生倒在两个学生的无情枪火下 。 当人们得知他们枪击前曾经玩过电子游戏, 舆论大哗, 纷纷指认暴力的电子游戏是这起惨案的罪魁祸首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在《道德恐慌》一文中写道 , 道德恐慌是社会紧张的副产品, 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 对很多人来说, 它所涉及的东西构成某种禁忌 。 把流行文化当作替罪羊是逃避直面社会问题的一种常用借口 , 这种做法会导致我们忽视了寻找真正的原因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