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夏的?

感谢邀请 。
这问的,是咱中国的古人吧?
咱中国的古人是怎么过夏的?熬着过呗 。
别说古人,现代的咱们,什么时候才用上电?没有电,空调、电扇、冰箱等等等等,想都别想 。其实,有了电,上述的这些家用电器,也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才普及的 。年轻人可以打听一下,北方大城市里的人,80年代有几家有电扇?经常是不少人手里拿个大蒲扇,呼哒呼哒不停地扇 。用折扇,那一般就大小是个干部或文化人了 。
由此可知,古人过夏天一定很悲催 。
即便古人,也一定要把穷人和富人区分开 。最广大的穷人是农民,天气再热,照样“锄禾热当午,汗滴禾下土”,不然饭都没得吃,要出人命了 。
富人,亦分小富人和大富人 。能留下诗句作品的,真正像皇帝那样的大富人不多 。
所以,他们也苦夏 。诗圣杜甫云: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肠子都快蒸熟了,只能靠开窗纳凉——开窗,这是古人度夏的第一招 。杜甫老家河南,属于中原,夏天的湿度大概不高 。北宋王令,祖籍河北,后来去了高邮等地 。他有诗名《暑旱苦热》,写道:“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另一首《暑热思风》说:“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吹尽云去放天高 。”诗里,有忧国忧民情怀,但江淮夏天湿度高、无凉风是肯定的 。
古人度夏的第二招,就是扇子了 。汉代班固诗云:“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团方 。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不过,真要是太热了,扇子作用大概不大 。所以,还是李白来的痛快:“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只是除了像竹林七贤和诗仙这样的角色,没几个敢这么干 。据说,纪晓岚某年曾因酷暑难耐,脱了精光写字,突然乾隆微服而来,吓得他屁滚尿流藏到了桌下,这是欺君,要杀头的 。
古人度夏的第三招,是喝茶喝井水 。那个时候没有可乐、北冰洋,也没有冰棍、冰激凌 。只能喝茶喝井水消暑了 。关于茶的诗很多,不引了 。苏轼《与王郎夜饮井水》云:“吴兴六月水泉温,千顷荷花聚暗蚊 。此井独能深一丈,源龙如故亦如君 。”井水好就好吧,作个诗还不忘拍皇上的马屁 。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原文为魏征奉敕所做,九成宫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的离宫,在里面发现了醴泉,为此而作 。都说魏征诤谏如何如何,可仔细读读这篇“铭”,原来他也是个拍马屁高手 。皇帝们夏天都有避暑之处,比如清朝皇帝的承德避暑山庄,这是小富人们比不了的 。
古人度夏的第四招,应该是冲凉 。然此事不很文雅,难以入诗 。只是杜甫在《夏夜叹》里说:“何由一洗濯 。执热互相望” 。诗里不写,可估计没人不洗 。
古代文人们苦夏、咏夏的诗不少,几百首上千首总是有的,但表白闲情逸致“扯淡”的多,无非是水边、林下、山边、深闺,皆能消暑,等等 。
【古人是怎么过夏的?】以上这些,倒都不如施耐庵在《水浒传》里说得好:“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就是贫富差距 。
古代,因为夏季高温,是热死过不少人的 。宋至道二年(996年),“六月,大热,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渴死者其众” 。乾隆八年(1743年),据不完全统计,“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