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夏的?( 二 )


接着往下说,就是古人用冰降温了 。
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冰字,写作“仌” 。最重要的是,当时已有了冰窖——河北藁城台西商代诸侯邑落遗址编号为132的室外储藏窖,坑口1.9-2.5米,深5.4米,分两层 。学者说,是用以藏冰的凌阴 。“凌阴”,是周代对冰窖的叫法 。2004年安阳大司空村也发现了晚商井藏式窖穴 。窖深2-3米,在穴底,还有一个深达6米以上的长方形井式竖坑 。经考证,确定为是商代的冰窖——除储冰之外,还冷藏易腐食物 。这样的考古发现还有 。
周代,冰窖已很普遍 。如秦都雍城宫殿区的“凌阴”,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具备排泄冰融积水的功能 。
《说文解字》里,收录了一个“窞(dàn)”字,许慎解释说:“窞,坎中小坎也,《易》曰:入于坎窞”——指的就是既存冰,又贮藏易腐食品的冰窖 。
考古发现的春秋韩都新郑宫殿区的地下冷库,内铺地砖,有一溜五井,有大量猪、牛、羊、鸡骨出土 。易县燕下都发现的冷藏屋,内挖三眼井,同出土牛、羊、鸡等食品 。
周朝,不仅冰窖已很普遍,还有了专门掌管冰窖的官员 。周《礼.天官.凌人》载:“夏,颁冰掌事 。秋,刷 。”汉代郑玄注曰:“刷,清也 。郑司农云:刷除冰室,当更内新冰” 。
汉代,冰窖开始称作冰井 。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汉“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 。他的意思,大约是说“冰室”储物,“冰井”储冰 。
现在知道早年间规模比较大的冰窖,是三国时期魏武曹操建的冰井台 。据说,曹丞相在河南漳县,那个时候叫邺城的西北,建了三个“台”——中为铜雀台、南为金兽台、北为冰井台 。有书说,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于冰井中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 。”
汉以前,冰窖基本都是专为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所用的 。到了魏晋时期,其普及性稍有扩大 。一个证据是,晋代,“冰鲜”一词开始盛行 。士族之外的文人,亦可食用到“冰鲜”食品了 。另一个证据,是在南朝时,已有了“冰壶”一说 。“冰壶”,玉制储冰器皿 。因此,才有了当时“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也才有了后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绝唱 。
唐宋时期,冰窖更为广泛 。文人墨客吟咏夏天享用寒冰的诗句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还有了冰酒,称为“冰堂” 。苏轼诗曰:“使君已复冰堂酒,更劝重新画舫斋” 。陆游称赞滑州冰堂酒天下第一 。所谓“冰堂酒”,就是冰镇之酒 。
到了清代,冰窖才有了官窖和民窖之分 。不过,民窖大多很小很少,现在还能保存的更是凤毛麟角 。比如北京,现在能查到的,只有三处官窖—— 一在故宫之内;一在北海公园东门陟山门街雪池胡同,号称雪池冰窖 ;一在北海公园东夹道恭俭胡同五巷五号,号称恭俭冰窖 。
但即使到了这个有民间冰窖的时候,对于最基层的广大百姓,仍然未必能够享用 。
还要说的是,中国很早,已经有了类似冰箱的器物——冰鉴 。周《礼.天官.凌人》说:“春始治鉴,……祭祀共冰鉴” 。注解说,这是一种大口的容器,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 。古代的时候,还通过置冰于室中,营造“冰厨”环境 。《吴越春秋》说:“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室于冰厨” 。看来,越王勾践,也不完全是卧薪尝胆,仍然挺讲究享受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