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李斯是千古一相,那他是名副其实,还是徒有虚名?

李斯(?-公元前208年)是战国末楚国上蔡(今5河南省上蔡县李斯楼村)人,李斯年轻时曾为郡吏,后辞职进入稷下学宫,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学 。
荀子是儒家,但他非常重视帝王之学,他把帝王之术推向了高峰 。荀子的学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与法家的学说兼容的,所以,他的学生中有李斯这样的法家 。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礼”还是“法”,最重要的是任用贤人,只有善用人才方能维护君王的专制集权统治 。
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原则,而他把君子看成是法的根本,是国家能坚持法治的基本保证 。荀子说:“君子者,法之原也”(《荀子·君道》) 。荀子又说:“君子者,礼义之始也”(《荀子·王制》),荀子把君子看成是带头尊礼的人,所以,君王的统治之道在于任用君子、尚贤使能 。
荀子把儒家的“道”解释成是“君道”,他赋予君王最高的道德原则,君王成了衡量一切的道德准绳,传统儒家对君王的道德制约被荀子给解除了 。荀子认为君王是最善于行“道”的人,治理天下不是依靠“法先王”、依“道统”,而是在于行“君道”,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是在于“君道”而非“道统”,这显然是对孟子等“道统论”的批评 。
在“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中,孟子重“内圣”,而荀子重“外王” 。荀子把儒家的“外王”理论推向高峰 。荀子从“隆礼重法”,从“礼义法度”方面来阐述“外王之道”,在荀子看来,礼义是立法的根基,尊礼义,行为便能合法 。
荀子把“道”直接解释为“君道”,推崇君主专制极权,取消了对君王的道德制约,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周制到秦制变化,其关键就在于抑制贵族的权力,从而强化君主专权,荀子的帝王之学和他的“君道”论就是符合强化君主专权的需要 。
李斯拜荀子为师,所学的就是荀子的这一套帝王之学 。而这一思想是以后他辅佐秦始皇治理天下的政治理论基础 。
李斯素有大志向,在他学成之后,便进入了秦国,他感到当时秦国实力最强,最有可能统一天下,而他只有在秦国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识和智略 。
入秦初期,李斯成了秦相吕不韦的舍人,被任命为郎 。李斯一直在等待时机,想得到始皇帝的重用 。

有人评价李斯是千古一相,那他是名副其实,还是徒有虚名?

文章插图
李斯(剧照)
(一)李斯的“老鼠论”
据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的记载,李斯有一套“老鼠论”,流传得很广,很能表达李斯的谋略观点:有一次,李斯看到厕所里吃粪便的老鼠,遇到人或狗到进厕所时,老鼠便很快逃走了;可是,在米仓里,他看到的老鼠却是一只只吃得十分肥硕,他们还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来侵扰,没有惊恐 。于是,李斯发出了感慨:“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犹如老鼠一般,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也就是说,在李斯看来,人的能力,人的聪明才智原本是差别不大的,要带来富贵,避免成为贫贱的人,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抓住机会和选对成长的环境 。
这可以很好的解释李斯在战国末期,为何在走出稷下学宫之后,会选择进入秦国 。李斯很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很想飞黄腾达,所以,他经过对各国政治军事实力的分析,决定进入秦国 。而在相府当舍人时,他在寻找机会,想到秦始皇的身边去当官 。
(二)献策离间各国,建议灭韩恐吓他国
李斯终于等到了拜见秦王的机会,他知道嬴政正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事,于是,李斯对秦王说:“成大事者,必抓住机遇,昔秦穆公国强,却未能吞并各国,乃时机未到也 。自秦孝公始,周室衰落,列国征战不休,秦国得以强大 。今秦国国力强大,大王贤德,灭六国如扫灶尘一般,正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之良机,切勿失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