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可以想到,公开宣称建文帝已死是政治的需要,而暗中追寻他的下落,当然是为了防止他卷土重来争夺皇位 。
和《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不同,《明史·惠帝纪》的记载就显得模棱两可,甚至是自相矛盾的:“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于火中 。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既然“不知所踪”,又怎能“出帝后于火中”,就更加让人怀疑了 。显然,《明史》的作者自己也拿不准,所以又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
在明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和野史杂录当中,认为建文帝逃亡的不在少数 。据著有《明通鉴》的夏燮考证,关于建文帝“逃亡为僧”的说法,明朝人的记载就有“数十百种之多” 。
张岱的《石匮书》对“建文出亡”这一说法持最为肯定的态度,他的主要依据是史彬仲的《致身录》和程济的《从亡随笔》 。史彬仲和程济据说都是建文帝出亡的随行人员,《致身录》里详细介绍了建文帝在危难时刻逃出皇宫的经过:建文帝得知南京城门失守的时候,准备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劝他逃走 。少监王钺想起朱元璋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东西,说有大难的时候就打开 。众人打开朱元璋留下的箱子,看到了三张度牒,还有袈裟、鞋帽和剃刀,而且指明了逃亡路线 。程济就替建文帝剃了头发,吴王教授杨应能和监察御史叶希贤也落了发,他们从鬼门乘船来到太平门堤边,共二十二人随建文帝一起出逃 。
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情节是我们所熟知的 。《致身录》还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建文帝的流亡生活,说他们在云南避难,东躲西藏,战战兢兢,直到得知成祖去世的消息,才放下心来 。
钱谦益和潘柽章都认为此书“浅陋不经”(潘柽章《国史考异》),是“伪书”(钱谦益《致身录考》) 。但也有许多人持不同意见,陈继儒、文震孟、胡汝亨都曾为《致身录》作序,肯定了此书的价值 。
文章插图
程济的《从亡随笔》,钱谦益也认为是“伪书”(《书致身录考后》)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里记述道:“(建文)帝命(程)济录述《从亡传》 。藏之山岩中,帝自为叙 。”可见,谷应泰是肯定这本书的,他的《明史纪事本末》也描述了建文帝出逃的过程,和《致身录》大致相同,而且,他还写到了建文帝的最后结局:到了正统(明英宗朱祁镇年号)五年(1440年),建文帝年老思乡,就去官府说出了身份,朝廷就派了一个侍奉过建文帝的老太监来辨认,建文帝说出了当年的事情,老太监也认出了他脚上的黑痣,建文帝就被接到了宫中 。“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 。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陈建的《皇明资治通纪》以及邓元锡的《皇明书》所记建文帝之事都和上面所说大体一致 。
《致身录》和《从亡随笔》是否“伪书”,我们无法确定,但大部分史家和学者都支持“建文帝出亡”一说,这是可以肯定的 。而且,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死,而是出逃流亡的观念也早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所以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的民间传说中都有建文帝的踪迹和故事 。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此也有新的考证,比如在2009年,马渭源、潘群(南京大学教授)等明史专家在福建支提寺见到了一件明代的奇特袈裟,通过对这件袈裟的鉴定,结合“福建宁德上金贝古墓疑是建文帝陵寝”(福建省文物局发过考察通报,认为宁德上金贝古墓建造年代为元末明初,墓主为明初僧人沧海珠禅师,并非建文帝)等考古发现,他们认为:建文帝最终出亡到福建宁德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蝴蝶犬品种资料介绍
- 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的差别。及关于命理所强调真太阳时
- 若字在名字中的意思好吗 关于若字的名字大全
- “头伏萝卜,二伏菜”,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伏天的谚语?
- 关于狗爪子的六个误区
- 关于秋田犬名字的来源
- 康熙十三子的结局
- 万古神帝张若尘的大结局是什么?
- 小说《帝霸》主要讲了什么?
- 含赏析 关于中秋节的宋词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