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经的女孩是个什么样的人,洛阳女孩讲易经合集1-47集( 四 )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 , 四人皆著 《易传》数篇 , 但后世已散佚 。
其次 , 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 , 再传(口川)杨何 , 字元敬 。 无敬传京房 。 房传梁丘贺 。 贺传子临 。 临传王骏 。
丁宽一系 , 又再传田王孙 。 王孙传施口 。 口传张禹 , 禹传彭宣 。
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 。 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 , 自田何到丁宽之后, 又另有一系 。
主阴阳、卦气之说的 , 由王孙孟喜 。 喜再传焦赣 , 字延寿 。 著有《易林》一书 , 迥然打 破《周易》的蹊径 。 又另一京房 , 承传焦延寿的易学 , 著有《京房易传》一书 , 开启象数易 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 , 到了东汉时期 , 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 。 因此 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 , 也便由此而形成了 。 后汉的易学 , 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 。 此时的著 名易学大家 , 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
其中以荀爽的易学 , 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 , 故在后世研 究易学中 , 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 , 就是对此而言 。
郑玄的易学 , 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 。 后来才舍离京学 , 专学费直之说 , 以孔子《易传》 来解说易学 。
汉末的易学 , 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 , 愈来愈加没落 , 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 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 , 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 。 最为遗憾的 , 后世的易学 , 大 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 , 不能上穷碧落 , 下极黄泉 , 直迭羲皇之室 。
两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汉以后直到现在 , 大致综合易学发展的系统 , 我过去曾胪列它为两派六宗 。
所谓两派:
(一)即是以象数为主的汉易 , 经唐、宋以后 , 其间贯通今古的大家 , 应当以 宋代邵康节的易学为其翘楚 。 又别称为道家易学系统的 , 这便是道家易学的一派 。
(二)宋儒 崛起 , 间接受到王辅嗣等《易》注的影响 , 专主以儒理来说《易》的 , 这便是儒家易学的一 派 。 所谓六宗:(一)占卜 。 (二)灾祥 。
(三)谶纬 。 (四)老庄 。 (五)儒理 。 (六)史事 。 “占卜”、 “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 , 其实都是不脱象数的范围 。 以“老庄”来说《易》的 , 开始 于魏以后的道教 , 套用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的观念 , 彼此挹注 , 杂相运用《易》与“老 庄”的道理 。 “儒理”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 , 如司马光的《潜虚》 ,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 程颐的《易传》 , 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 , 大抵都属于这一范围 。 史事一系 , 也由 宋儒开始 , 如杨万里的易学 , 便偏重于这一观点 。
事实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说 , 还不能尽概两千馀年易学关连的内容 。 如果加上由象 数易学的发展 , 包括术前的杂易等 , 应该可归纳为十宗 , 除了以上所说的六宗以外 , 另有四宗 , 便是:(七)医药 。 (八)丹道 。 (九)堪舆 。 (十)星相 。
至于明末清初 , 佛教中的大师 , 如 益和沿所著的《周易禅解》、道盛和尚的《金刚大易 衍义》等 , 都从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开发 , 虽别有会心之处 , 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学的正 宗 。 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学 , 都以象数为主 , 比较偏向于固有的科学性质 , 素来不为寻章 摘句 , 循行数墨的学者所能接受 , 因此在过去的学术专制时代中便被打入江湖术士的方伎之 流 , 无法有所增益与发明 , 颇为可惜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