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行属性和颜色,黑色五行属土还是水( 三 )


北宋 苏轼《孟冬薄寒帖》
这件《孟冬薄寒帖》出自《郁孤台法帖》 , 为南宋聂子述在绍定元年(1228)汇刻于江西赣州府赣县郁孤台 。 “孟冬”又称“小阳春” , 即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 。 其中写道:“孟冬薄寒 , 恭惟门下侍郎台候万福 。 轼即日蒙免 , 罪戾之余 , 宠命逾分 , 区区尺书 , 岂足上谢 。 又不敢废此小礼 , 进退恐栗 。 未缘趋侍 , 伏冀上为宗社精调寝兴 , 下情祝颂之至 。 谨奉手启 , 布陈万一 , 不宣 。 ”这是苏轼对朋友表示感谢的一封信 , 没有具体特别的事项 。 虽为刻本 , 但笔致圆润丰腴、酣畅古雅 , 为苏轼传世作品中少见 。
伊秉绶有强烈的“苏子情结” 。 嘉庆五年(1800) , 时任惠州太守的伊秉绶带着下属翻修惠州白鹤峰下的苏轼故居 。 在清理墨沼时 , 捞出一方端砚 , 砚背当中刻着一个“轼”字 , 侧边有“德有邻”的款 。 伊秉绶喜不自胜 , 便将这方苏子砚台视若拱璧 。 伊秉绶膜拜苏轼 , 更主要是思想上的认同 。 苏子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 , 儒道思想交替作用 。 嘉庆十二年(1807) , 伊秉绶的父亲去世 , 丁忧回乡 , 一呆就是八年时光 。 这是仕途的寂寞之期 , 却是伊秉绶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 临《裴岑纪功碑》虽说是临 , 其实乃典型的创作风貌 。 用笔饱满雄健 , 结字古拙厚朴 , 整体气势恢宏 。 正文共两行 , 行距靠近 , 字距稍离 , 两两相对 。 “敦、煌、竟”等字笔画虽多 , 但布白均匀 , 从容不迫 , “大、守、此”等字笔画虽少 , 但小中见大 , 厚重磅礴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此幅书曾被转赠 。 左边留有题跋:“馨圃大兄过小斋 , 见墨卿太守书此帧 , 甚好之 , 因以转赠 , 己卯春仲 , 叶尊并识” 。 题字笔法精到 , 一气呵成 , 与正文珠联璧合 , 成就一段佳话 。
清 伊秉绶 临《裴岑纪公碑》 , 癸亥立冬
清 吴鼒 , 丙子立冬
面对朝代更迭的历史潮流 , 个人没办法改变 , 但可以根据真实的内心做出选择 。 王铎选择投降 , 石涛作为帝胄 , 选择成为遗民 。 “遗民情结”支配了其一生 , 也致使石涛一生不合时宜 , 借助书画探求生命的自在之境 , 抒写内心 , 我自为我 。 遗民情结主导了石涛的山水画创作 。 从某个角度来说 , 石涛的确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 他是一个艺术哲学家 , 所以《石涛画语录》能够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 。 上海博物馆藏石涛《仿米山水图》轴款字云:“风急湖宽浪打头 , 钓渔船小兴难收 。 请君脱去乌纱帽 , 月上丝纶再整游 。 定老年兄远以此纸嘱笔写山 , 用米颠刷字法 , 寄上一笑 。 时辛巳立冬四日清湘瞎尊者写 。 大涤草堂 。 ”辛巳立冬是1701年 , 石涛正好是花甲之年 。 这幅仿米家山水整体上的确有风急湖宽浪打头之气势 。 字也是学米芾的 , 可见痛快之意 。 所谓“诗言志” , 由此题款 , 当知真实不虚 。
清 石涛《仿米山水图》 , 辛巳立冬
吴昌硕和石涛类似 , 活在一个变革的大时代 , 但又有不同 。 石涛面对的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 , 吴昌硕身处的则是新旧时代的转变 。 吴不是遗民 , 成了遗老 。 “海派”中这样的大佬不在少数 , 诸如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和曾熙等 。 新旧时代相比 , 市场化和商业化因素的渗透 , 对于书法家乃至整个艺术家群体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 旧传统和新思潮之间 , 在吴昌硕这一代人身上 , 呈现出的依然是“旧学”烙印 。 吴昌硕生性嗜古 , 其诗尤喜用僻典 , 故而晦涩高深 , 但有时也难免迂腐 。 八十岁时的手札写道:“雨后东篱野色寒 , 骚人常把落英餐 。 朱门酒肉熏天臭 , 醉赏黄华当牡丹 。 (画菊)色如美玉丰神好 , 香与芝兰气味同 。 庭院笙歌初散后 , 亭亭一树月明中 。 (画玉兰)荷气迎秋天影 , 赏秋人醉倚阑干 。 无风波处真难得 , 浅水芦花画里看 。 (画荷)癸亥立冬后三日 , 成志仁兄雅嘱 。 ”吴昌硕大篆成就最高 , 影响最大 , 行草书成熟最早 , 应用最广泛 。 笔致老练 , 收放自如 , 篆、隶、楷、行、草各种笔法熔于一炉 , 用墨润燥相宜 , 结体中宫收紧、四面辐射 , 风格雄浑苍劲、恣肆老辣 , 虽是尺幅小品 , 却有排山倒海之势 。 吴缶庐一生精力旺盛 , 创作势头强劲 , 作品数量丰沛 , 含金量极高 , 诗书画印都达到巅峰之境 。 “甲申立冬”刻“大壶” , 边款写道:“甲申立冬日 , 大壶先生嘱 , 仓石” , 时年41岁 。 “丙寅立冬”刻“还读书庐” , 已经83岁 , “老缶不治印已十余年矣 , 今为大仓先生破格作此 , 臂痛欲裂 。 方知衰暮之年 , 未可与人争竞也 。 ”由此印可知 , 吴昌硕因为臂膀疼痛 , 十多年不刻印 , 对于鉴定其代刀和伪作 , 具有一定的作用 。 两枚印章相距近四十年 。 吴印风格成熟早 , 但始终没有结壳 , 勇猛精进 , 可见大师风范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