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来自《易经》和书法的感悟


什么是爱?来自《易经》和书法的感悟

文章插图
恒南-古典书院夏令营中,朴存做的植物拓印和我的题字真正懂得爱他人的人,一定是真正同时懂得爱自己的人 。爱自己不爱他人,或者爱他人不爱自己,都不是真正的爱 。这是上学期的无锡国专《诗经》会讲中,大家在王船山《诗广传》中反复读到的意思 。
这个意思,我在上学期的古典书院《易经》网课中,讲到小畜初九“复自道”的时候,也有讲到 。这是那堂课的一段视频剪辑:
 

什么是爱?来自《易经》和书法的感悟

文章插图
恒南-古典书院夏令营的晨练
 
爱自己与爱他人
 孙茂博
古典书院易经课学员
古典书院书法教师
 
 今天是恒南-古典书院“身心·知行·生活”夏令营活动的第二天,感触颇多 。整个活动既是学习也是生活,更是一种对话 。是学习与生活的对话,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是老师与老师的对话,也是孩子与家长的对话,更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在整天活动结束之后的讨论会上,大家深入地讨论了“什么是爱”的问题,谈了两个小时 。我想就我目前的知行力,做一点解读 。
要讨论“爱”,前提首先要讨论什么是爱,谁来爱,爱谁,以及如何爱 。子曰:仁者爱人 。以仁比爱,庶几无大差池 。关于“谁来爱”,是整个问题的重点以及起点 。即“你是谁”的问题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修身,是一个人通过对自身所处状态的反思,以达到和保持更加清明与智慧的状态 。在苏格拉底与阿尔喀比亚德的对话中,试图说明“认识自己”是正确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以及“理解别人”的关键,然后才能有正确的行动 。中西古典文化都指向一件事,即“修身”与“了解自己”是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前提 。
 

什么是爱?来自《易经》和书法的感悟

文章插图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故所谓修身,就是能够保持在孔子所说的智、仁、勇的状态之中 。“智”,是保持学习的主动力,能孜孜不倦,且不亦乐乎 。于明理是读经,于书法是临帖,于诗词是吟诵涵咏 。一句话,要学习经典 。“仁”,是一直处于“散怀抱”与“收视反听”的状态中 。“散怀抱”则能与自然交感,“收视反听”则能觉知自身 。只有时刻觉知自己的状态,才可能达成最细微的感知 。于外,如风的流动,温度的变化,四时的流转;于内,如心绪的起伏,欲望的波动,都能时刻在觉知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物的互动中 。“勇”,并非“暴虎凭河”,是既不暴躁也不凝滞的坚定,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从容 。保持了这个状态的人,就是处于修身状态的人 。
古人所谓“学”,其目的是“借艺修身”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都是以修身作为根本目标,以治国平天下作为终极目标 。所以古人的学并不只是学一个具体的知识或技术,而是学习认识自己,回归自己 。在这里人又有天性被蒙蔽程度不同的的差别 。所谓“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在孔子的教育中,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因为天地不生不可教之人 。孔子也从来不讨论谁的力气更大一些,或者谁更聪明一些,谁的记忆力更好 。“更高、更快、更强”不是孔子教学的目标 。人“有生而知之,有学而知之,有困而知之”,只要志于道,“人一能之已百知”,则“虽愚必明”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