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刚为什么会被骂?

《师傅张绍刚》 作者魏玲,刊于《人物》2013年10月号,经作者授权转载 。
扎实充沛的采访、轻盈灵动的写作,特稿作者总是希望二者兼具,然而这却常常难以做到——一种情况下,海量采访过后,笔调往往会因为精疲力竭而显得笨拙滞重;另一种情况下,当作者沉浸于摆弄文字的快感时,常常会下意识地在采访环节不够尽力 。
本文难得地兼顾了二者,可以很清楚地感知到,不少技巧高超的段落,如果脱离了扎实细密的采访,根本无法实现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这样一位身负巨大争议的人物,作者行文时持有观察距离,却未陷入刻薄嘲讽的言说快感当中,而是着力去实现一篇特稿应当实现的目标——很多文章可以告诉读者一个人或一件事是什么,但却无法告诉人们这是为什么 。而好的特稿之所以富有价值,正在于它有可能告诉人们这是为什么 。
至于理解了为什么之后,读者对人物的态度是喜欢还是厌恶?那是属于读者自己的权利 。无论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后的情感倾向是否有所改变,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阅读后的判断,建立在了更加充实深入值得信赖的信息基础之上,而非像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时刻那样,基于单薄、片面、夹杂着情绪与偏见的刻板信息 。
师傅张绍刚
文|魏玲
尽管凭借主持人的身份成名,张绍刚先生在内心深处却对这一角色认可度很低,他觉得自己始终只是一名老师,一个有点儿老派、是非观鲜明、要求学生令行禁止的老师 。在当班主任带的第一个本科班毕业的时候,张绍刚做了一个数据统计:4年过去,班上60人,被骂过的有60个,被骂哭过的超过4/5,不分男女 。4/5里的最后一个是班上心理最脆弱的一个女生,他憋了4年硬是没动真格骂她 。
考研结束后第二天,女生接到了张绍刚的电话 。这通以“你知道你的人格缺陷在哪儿吗”作为开头的电话持续了一个小时 。张绍刚说,女生用光了所有的勇气才没挂电话,挺不容易,他说的话每一句都在死穴上 。同寝室的学生后来告诉他,女生哭了一夜,“是嚎啕大哭的那种哭” 。
张绍刚喜欢讲这个故事的后续,女生进了电视台,“发展得非常好”,她的父母专程来感谢班主任,而当年的羞辱成了如今师生见面的问候语:“张老师好,是我,是的我知道我的人格缺陷在哪儿 。”
张绍刚相信第一我为你好,第二我比你老,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当这样一种自我身份认知投射到其他领域时,比如《非你莫属》的电视平台,角色错位和由此带来的争议也就变得容易理解 。
“这个问题我们上节课已经讲过了,你记得吧?”采访进行到两个小时后,张绍刚对着《人物》采访人员抽完一根又一根烟,不自觉地进入到他最擅长的角色中 。
张绍刚回过神来,噎住了几秒钟,“我是说,上次采访已经讲过 。当老师当惯了 。”
“心服还是口服”
当上班主任时,张绍刚很年轻,26岁,刚刚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旧称)电视系留校任教 。他那会儿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事无巨细一律开班会,会上就干一件事儿,骂人 。1人犯错,60人开会,犯错的那个挨骂,没犯错的59个围观,不许安慰,安慰者连坐 。
常见的对话是这样的 。“服不服?”“服 。”“心服还是口服?”“心服 。”“错了,心也要服,口也要服 。”“服没服?”“服了 。”“大声说,服没服?”“服了!”“擦鼻涕滚蛋!”
每堂课下课前,张绍刚列出本周要看的书和节目,第二周上课先提问,1个人没看,骂,2个人没看,骂……5个人没看,掉头就走 。班长王劼硬着头皮,代表不懂事的全体同学追出去道歉,回来转达“张老师本周罢课!”全班炸锅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