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出身教育世家,学贯东西,嗜书如命,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在清华大学担任过外文系教授 。
钱钟书因周岁“抓周”时抓的是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人如其名,钱钟书一生钟情于书,读书不倦、嗜书如命 。
钱钟书幼时与弟弟钟韩跟随伯父读书 。伯父每日早晨必上茶馆喝茶,而钱钟书总是紧跟其后 。伯父以铜板一枚买一酥饼,再向书摊租一本小书给他 。钱钟书吃完酥饼即开始看书,一直看到伯父领其回家为止 。七八岁时,钱钟书开始读小说 。家里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很快被他读完,又读了从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古典长篇小说,以及《聊斋志异》 。上中学后,钱钟书读了很多文学刊物,还读了大量刚刚翻译成中文的外国长篇小说,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等书,还有各种探险小说,读得非常入迷 。上大学后更是博览群书 。
钱钟书究竟读过多少书?有一天,钱钟书和他的一位学生逛书店 。他对身边的学生说:“你在这儿如果能找到一本我没读过的书,我就不算是你的老师 。”学生出于好奇,便在店里专找那种从没有听说过的冷僻书籍问钱钟书看过没有?钱钟书立刻能说出此书是哪朝哪代何人所作,书中讲些什么内容 。屡试不爽,从未出错,学生惊叹不已 。钱钟书看书如八戒进食,食量甚豪,粗细不择 。厚厚的字典,拿来就读,不入流的小书,他看得津津有味 。他还喜欢将书中的故事说给杨绛听,他的表达能力很好,连比带画,说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得人往往也是兴致入神 。
一般来说,一个作者笔下的人物和故事,肯定少不了他的想象和创作,但更多的灵感来源或许是作者本人的经验和切身经历 。
1941年,钱钟书来到了上海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同年珍珠港事件爆发,钱钟书因此被困于上海 。
正是由于他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情绪和经历,对《围城》的主旨和书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但这并不代表《围城》中的人物经历就完全等同于钱钟书的个人经历 。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
《围城》创作写于1944~1946年,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首先《围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揭示一个存在困境,故事又发生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迁流,真切地反映出那个战争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实实的在场感 。其次《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像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 。《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渊博的大学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 。总之,《围城》是部浅的人读来有趣、深的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尘埃落定》描写了土司制,旧时土司有官品级吗?最高可封几品?
- 费玉清宣布退出演艺圈后,为什么还会出现在《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中?
- 如何评价《遥远的救世主》这本小说?
- 《风云》漫画,步天移植了无形剑骨,为什么还是二代角色里最弱的?
- 《国风美少年》中的国风侠是谁?如何评价?
- 阳宅指南
- 屠滽《写怀寄僧》作品赏析
- 《书河上亭壁》全文及赏析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诗词全文赏析
- 没有人说说俄罗斯魔幻大片《猎狼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