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害人说的是什么生肖,暗藏杀机是什么生肖( 二 )


美德和邪恶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他们对人性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孟子主张性善, 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荀子主张人性恶, 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 。 所以有人说“人”字的撇号只是善恶的标志 。 人同时具有两面性, 有时更善, 有时更恶 。 孟和荀的人性论思想虽然是对立的, 但他们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 即都主张加强后天道德教育, 不断完善自我 。
任何提出人性论的人都相应地提出了对待人性的方法或取向 。 孟子在性善的基础上, 提出了“守其心, 修其性, 所以万事皆有因”的思想;荀子在人性恶的基础上, 提出“改造人性”(改造人性) 。 孟子的心性修养强调内在的修养;荀子的改造与证伪强调外在的教育导向作用 。
孟子认为, “人性本善, 善如水 。 人没毛病, 水也没毛病 。 ”孟子的水必下的现象说明了人性本善的必然性, 但他很难解释社会现实中人们的恶行 。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逃避人们的责难, 孟子提出了有意修养论 。 孟子认为人性(心)本善, 与动物不同 。 因为有些人不懂得守住自己的心, 强化自己的善, 就放开了自己的心, 破坏了自己的本性, 结果和禽兽没什么区别 。 在孟子看来, 这就好比“牛山之美木被伐, 山上草叶新芽, 牛羊吃光” 。 所以, 人要想成为人, 要想避免动物的境遇, 就要尽量保持本性 。 “尽其心, 养其性也 。 知其性, 则知天道 。 守心养性, 所以事在人为 。 ”即尽力培养善良, 保持善良, 培养人性 。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善者虚妄” 。 即人性本恶, 善是人为获得的 。 荀子认为, 人之所以从性恶变为性善, 完全是后天礼仪教育的结果 。 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 但也认为人性并非不可改变 。
, 通过礼法的教化, 化性起伪, 就可以变恶的本性为向善的本性 。
孟、荀二人中, 一个从人性善出发, 但不注意修养会变恶, 得出了需要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结论;另一个从人性恶出发, 认为人性恶, 才需要后天的道德礼法教化, 以改变人的本性 。 前者是通过教化保住人的善性, 后者是通过教化改变人的恶性 。 无论是存心养性, 还是化性起伪, 都倡导后天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修炼, 都强调后天道德教化的必要性 。
阴与阳
有人说, “人”字的一撇一捺, 依据中国哲学, 指的是阴与阳 。
阴阳论,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一种理论架构, 其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甚至更早 。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 一般来说, 凡是相对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 事物的阴阳属性, 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
阴阳统摄了万物万象对立的两个方面 。 阴阳在这种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此消彼长的变化中, 推动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
阴与阳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没有阴, 阳不能存在;没有阳, 阴也不能存在, 即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 阳守之, 阳在外, 阴之使也 。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 。 ”因此, 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 。
阴阳消长, 是指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是运动变化的 。 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 。 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中 。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 。 “日往则月来, 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寒来则暑往, 暑往则寒来, 寒暑相推而成岁焉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