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 二 )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 。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 。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 。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 。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盡其行 。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 。或柔或剛 。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 。萌芽始震,凝寒以形 。形體有處,莫不有聲 。聲出於和,和出於適 。和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 。
《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 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 。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厭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汜無私;蠉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 。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贏縮卷舒,淪於不測,終始虛滿,轉于無原 。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予之與奪也,非此無道也;故謹於權衡準繩,審乎輕重,足以治其境內矣 。
是故體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倫,聰明耀於日月,精神通於萬物,動靜調於陰陽,喜怒和於四時,德澤施于方外,名聲傳於後世 。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竝,精與鬼神總,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身,外能得人,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 。則四時者,柔而不脆,剛而不鞼,寬而不肆,肅而不悖,優柔委從,以養群類,其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 。用六律者,伐亂禁暴,進賢而退不肖,扶撥以為正,壤險以為平,矯枉以為直,明於禁舍開閉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也 。帝者體陰陽則侵,王者法四時則削,霸者節六律則辱,君者失準繩則廢 。故小而行大,則滔窕而不親;大而行小,則狹隘而不容 。貴賤不失其體,則天下治矣 。
《淮南子·本經訓》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古老篇章《太一生水》讲的是“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冷热→湿燥→岁”这一变化过程,《礼记》和《吕氏春秋》都很好地沿用了这种句式(以及这种句式中包含的关于变化的思考),但是略有省略 。《礼记》讲的是礼的根本,“太一→天地→阴阳→四时→鬼神” 。《吕氏春秋》套用这一句式来说音乐的由来,“太一→两仪→阴阳→天地→日月→四时→寒暑” 。当然我们知道,礼乐都并不是从所谓太一变化而来,反而都应该是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抽取一些元素并且“神圣化”“规范化”的产物 。但是无论《太一生水》、《礼记》或者《吕氏春秋》,都强调的是变化,而并不评判其高下之分 。  但是《淮南子》抛弃了“变化”的描述,转而开始做“高下”的判断,他将“太一、阴阳、四时、六律”作为四种统治的方式来描述,并且将这四个东西分别与帝、王、霸、君(也是按照高下来排列的)四类统治者相对应 。不仅如此,文章还认为统治者如果用了不符合自己等级的统治方式(无论是采用了更好还是更坏的),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并且以一句“贵贱不失其体,则天下治矣”来总结全文,强调了尊卑秩序 。 再往后的汉代文献里,“太一”的主要含义是一个地位很高的神,并与“后土”并列,“五帝”(管理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域的神祇)是“太一”的左膀右臂 。鉴于我们所知道的与“后土”并列的神祇是“皇天”,可以猜测这个“太一”神也许就是后来的“皇天”神,或者就是口头禅中的“额的老天爷” 。我还找到另外一个也许能侧面支持我论点的依据:汉代文献提到“古者天子以春秋 祭太一東南郊”,今天的北京的天坛(明清祭天的坛壝)就在南城中轴线以东的位置;唐长安的圜丘在明德门(长安正南门)外往东一点的位置 。 但是另外一方面《吕氏春秋》中的“太一出两仪”的语句,就很难不让人瞬间联想起《周易》和《道德经》的一些内容 。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