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易学的起源:孔子和《周易》


七 易学的起源:孔子和《周易》

文章插图
第七节孔子和《周易》
过去不少有疑古精神的学者认为孔子和《周易》无关,这个事儿我认为是对的,《周易》是产生在孔子之后的筮书作品,有人老是拿《论语》中孔子说“人而无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的话来证明孔子读过《周易》,可里面孔子明白地说是“南(商)人有言”,而不说是《周易》,那不过是引了流行在宋国的两句谚语,《周易》中也出现了这话,分明是引用了孔子的语言,正证明《周易》是产生在孔子之后的作品 。
问题是古书上都说孔子是“晚而好易”,如:
帛书《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槖 。”[1]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2]
《论语比考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 。”[3]
“韦”是编书的皮绳子,这个大家都知道;“擿”有的书也写作“挝”,可能是写错了字 。“擿”就是《长恨歌》里说“翡翠金雀玉搔头”的“搔头”,一般用玉、象牙或兽骨磨制而成,形如簪子,细长而两头略尖 。但这里说的铁擿不是簪子,而是形似簪子的铁签子,编缀竹简时,一头系上皮绳,在竹简两头交叉穿联,每编一简,就要握着铁擿将皮绳勒一下收紧 。是说孔子读《易》,竹简翻得次数太多,编竹简的皮绳子经常断,就要用铁擿不断编联,结果铁擿也经常折断,而“漆书三灭”是指用漆写在竹简上的字被磨灭了多次 。
其实这些话,都是秦汉之际的儒生编造的托词 。为什么要这么编呢?大家要知道,从战国时代私学兴起,非常讲究“师法”、“家法”,不是本门的东西是不能随便传习的 。到了秦代,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禁绝“《詩》、《書》百家語”,什么意思呢?在先秦有诸多私学流派,各自的思想、观点不同,所谓“百家争鸣”,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核心,就是从《诗》《书》当中找根据,从中找一些内容和文句,根据自己的想法添油加醋地解释一番,然后引申发挥、推而广之,以张扬自己的学术观点,就成了“百家语” 。他们这些言论就形成了一种“师说”,流传到秦代,很多儒生对秦法不满,就引用了师说来反对,所以李斯说“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要求禁绝这些“《诗》《书》百家语”,秦始皇同意了 。[4]
结果,天下的文人们就倒了霉,首当其冲的就是儒生们,他们就是靠讲习传授《诗》《书》师法来养家糊口的,现在不让讲习了,没了生活来源,怎么办?只能另想办法 。他们从当时秦法不禁的卜筮书里选了一种,就是《周易》,拿过来作为经典开始讲习,最早这么干的就是齐国的儒生田何,他传了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等一批弟子,然后这些弟子又传了无数弟子,天下儒生云集响应,儒家易学就这么兴盛起来,但是追查一下他们的祖师爷,其实就是田何,所以《汉书·儒林传》里就明白地说“要言《易》者本之田何”,[5]这是汉代人自己承认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易传》,都是出自田何一系的儒生之手 。
其实大家想想就可以明白,如果先秦儒家就传授《周易》,那么他们必定也有家法师说,有家法师说就属于“百家语”,属于“百家语”就必定在秦律禁绝的范围内,儒家门人怎么还敢大肆地讲习?所以说《周易》直到秦代的时候还只是一本卜筮之书,没人讲习这东西,只是儒家门人被逼得没了活路,不得已而为之而已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