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易学的起源:孔子和《周易》( 四 )


这就足以证明,秦汉儒生们研究《周易》是临时抱佛脚、现场起炉灶,也不能全读懂《周易》,所以他们只捡字面上好理解的卦爻辞来讲,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零零碎碎的不成片段 。讲的这些内容被门弟子们记录下来,然后汇集在一起,分篇编辑起来,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易传》 。
所以我说《史记》《汉书》的这个传授谱系不可靠,田何以上都是秦汉间儒生们瞎编的,只是为了给自己研习《周易》造托词、找借口,并没有别的深意;只有田何以下的记载才是真实的秦汉儒家易学的传授系统 。孔子、商瞿、馯臂等人也没传过什么《周易》,更没留下来什么《易传》,这就是事实 。
《易传》最初的形态,就是我们看到的马王堆帛书《易传》的那种样子,那是西汉初年的东西,还没有《彖传》《象传》,所以没有全篇通解《周易》卦爻辞的,都是就其中某些爻辞的随口解说 。这些解说纂集起来,形成了很多的《易传》,可因为只是为了谋生临时凑合的,儒生们似乎也拿着不当什么好东西,由着这些《易传》失传,比如马王堆帛书《易传》里的那些篇章,都是秦代到汉初的作品,算是比较古老的《易传》了,可除了其中的《系辞》之外,其他篇章都在西汉以后失传,如果没有马王堆的出土,我们横竖是看不到了 。
    儒生们是一边失传旧的,一边创作新的,象《彖传》《象传》这样的《易传》,必定更加后出,是西汉时期才有的,也是《易传》中出现最晚的作品,大概有某几位儒生觉得象以前那么零零碎碎地讲有点不太像话,自告奋勇地出来给作了两篇通释《周易》全书的《易传》,结果他们也是不能全读懂卦爻辞,《彖传》的作者精明点儿,只解释卦义和卦辞,《象传》的作者就憨大胆,卦辞、爻辞都解释,可因为读不懂卦爻辞,很多话都是马虎凑合,模棱两可,虽然也写出来一些精彩的文句,可总体上看作得很不成功 。作得不成功不要紧,他们把这些作品的版权都归到了孔子名下,借着名人效应,也这么流传开来,也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 。
此后传习的儒家门人也就这么这信了,连态度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也信了,把这些内容老实地写进《史记》里 。再后来的人就继续把这些说法发扬光大,就这么一代一代,积重难返,一直影响到现在 。
现在许多人还坚信是孔子作了《易传》,捧着本《易传》就沾沾自喜地宣称自己是在研究“孔子的易学”,其实孔子和易学、和《周易》没有半点关系 。
【未完待续】

七 易学的起源:孔子和《周易》

文章插图

[1]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2014年,116页 。
[2]《史记》(三家注),《前四史》本,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年,332页 。
[3]明·孙瑴:《古微书》卷二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987页 。
[4]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3册,162-163页 。
[5]汉·班固:《汉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104页 。
[6]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册,116页 。
[7]《史记》(三家注),《前四史》本,378页 。
[8]《汉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1册,104页 。
[9]汉·荀悦:《前汉纪》卷二十五《孝成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03册,429页 。
[10]荆州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194页 。
编辑:知北游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