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丝路之绸何以丰满了华夏衣冠文化( 四 )


物质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丝路之绸何以丰满了华夏衣冠文化
文章图片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唐代宝花纹锦袍
不单纹样层面 , 中国传统的织造技术和服饰文化在西传过程中 , 也吸取了当时飞速发展的中亚纬锦的精华 , 创制出新的品种 。 纬锦的出现是中国纺织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后逐渐成为后世的织绣主流 。 《隋书》有载的何稠和《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窦师纶就是在此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工艺美术大师 。 隋文帝收到波斯进献的精美金锦后让何稠进行仿制 , 得到了比原物更加精美的织品 。 唐太宗时 , 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窦师伦突破传统织锦的装饰风格 , 吸收外来文化元素 , 在宝花基础上组织设计出许多锦、绫新花样 。 其主要特征是以花卉团窠或卷草作环 , 内含雉、斗羊、翔凤、游麟等相对应的动物纹样 。 后来因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 , 故这些纹样又被称作“陵阳公样” 。
缂丝的技法可能来自西域的缂毛技术 , 最晚从唐代就开始有缂丝制品出现 。 缂丝采用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 , 以本色作经 , 彩色丝作纬 , 用小梭将各色纬线依画稿以平纹组织缂织 。 发展到宋代 , 缂丝成就了诸多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作品 , 再到元代 , 成为蒙古帝国皇室制作御容肖像的主要工艺 。
物质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丝路之绸何以丰满了华夏衣冠文化
文章图片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丝织品上的陵阳公样
华夏之韵 , 文化悠长;服饰之好 , 丝路回响 。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行至唐代形成“段落式的小结” 。 随后的政权更迭中仍然承袭服饰制度、延续技艺革新 。 宋代服饰在样式上多承袭唐代 ,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伊始便“诏复衣冠如唐制” , 始终将服饰制度的确立作为巩固江山社稷的重要举措 。 在海外 , 日本岛和朝鲜半岛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 常以唐为基准点;代表和服经典的“十二单”作为典型的贵族女性服饰 , 依旧保留唐文化的影响 。 朝鲜半岛在新罗统一三国后采用唐代官服 ,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 , 仍用“唐衣”来指代用于典礼、重大节日等的礼服 。
在丝绸之路上 , 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融会贯通 , 是中国文化更新的重要动力 。 伴随民族融合的深入发展 , 多重文化交流形成的复合型服饰文化最终汇入新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 。
作者:蔡欣(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物质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丝路之绸何以丰满了华夏衣冠文化】*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