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 丝绸文化,时尚中绽放魅力

丝绸文化 , 时尚中绽放魅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李启正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5日 第 20 版)
核心阅读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 丝绸不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 其样貌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 , 释放出新的活力
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 , 丝绸文化凭借其传统手工技艺的绿色理念 , 在时尚潮流中大展风采
【织锦 丝绸文化,时尚中绽放魅力】我们为世人提供的 , 不仅是作为面料的丝绸 , 更是体现着传承与创新的丝绸文化 , 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技术实践和文化创造的智慧
一丝不苟、千丝万缕、锦上添花……汉语中有近百个和“丝”相关的成语 , 以“纟”为偏旁的汉字更是数不胜数 。 我国丝绸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 从出土的蚕桑丝绸文化遗存来看 , “蚕纹象牙盖帽形器”距今约7000年 ,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经人工切割的蚕茧距今也有近6000年 。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 丝绸不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 其样貌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 , 释放出新的活力 。
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丝绸具有生产过程长、技术难度大、艺术审美高的独特禀性 。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通过复杂、细致和巧妙的程序 , 从自然生命中 , 提炼出优雅、柔和、飘逸的蚕丝 , 织制成巧夺天工、美若云霞的丝绸 , 为今人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 。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蜀锦、宋锦、云锦、香云纱、杭罗、缂丝、苏绣等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
这些丝绸领域的文化遗产和当代生活、现代工艺相结合 , 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有2500多年历史的农业文化遗产 , 通过“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模式 , 创造出“两利俱全 , 十倍禾稼”的效益 。 近年来 , 这一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 推动传统桑基鱼塘更好地发挥效用 ,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
再比如 , 代表中国古代丝织技艺最高水平的“锦” , 历经千年仍然活跃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 , 不断创新传承模式 。
一是秉承传统工艺路线的同时跨界融合 。 前不久 , 在艺术展“非凡珠联 艺术之光”中 , 国家级非遗项目宋锦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 , 用宋锦技艺表现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系列作品 。 在丝线光影中 , 原作人物形象的立体质感被凸显 , 显示出东西方艺术交融的魅力 。
二是创新技术手段 , 繁荣现代织锦产业 。 “锦”在丝绸中以编织复杂、色彩丰富而受重视 。 织锦工艺专家李加林发明了“五色交织法” , 一改各国沿用了100多年的丝织图像表现方式和传统织锦生产方式 , 创造出4500多种色彩 。 他手中诞生了丝织长卷《清明上河图》、彩色织锦画《富春山居图》等现代织锦作品 。
此外 , 人们还通过改进丝绸生产方式 , 更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 沿袭600多年、被誉为丝绸界“软黄金”的香云纱 , 原本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 传统香云纱的生产一般要数十名工匠同时操作 , 还要经历近一年时间的“三洗九蒸十八晒” 。 纯手工制作加上超长生产周期 , 几百年来 , 香云纱一直产量很低、价格昂贵 。 近年来 , 人们通过改进染织技艺 , 大大提高香云纱生产效率和产量 , 生产成本也随之降低 , 香云纱走进更多普通百姓家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