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荆州府市镇的兴起——水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畅达( 二 )


从今县命名来看,大多沿用古县名,其中涵带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意蕴,如监利乃因此地“地富鱼稻”,西北境内曾产盐,东吴便“令官督办”以“监收渔盐之利”;宜都乃“宜于建都”而得名;江陵因“以地临江”水运交通便利,“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 。
综合看来,荆州集地势险要、交通便利和地富民稠于一身,市镇得以发展的条件较为充分,至南宋时期,“镇市”常见于官方文书及地方志中,成为一个具有经济意义的新名词,明清方志更是屡载不鲜,市镇已不复纯粹的原始功能,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 。
二、职业构成与社会风俗
中国传统社会,向来以“四民”作为阶层或职业分类的主体 。荆州四民的社会分层较为明显,表现出各自的职业特征 。士重经学,喜读古文,遵尚先辈以科举及第为豪,耻于物质求索致家无斗粮亦不羞愧 。民性朴厚,尽力南亩,虽偶临水旱之灾,垦辟如常 。
妇女也会参与劳作,勤织纴,布衣无华饰 。靠湖的民户于农隙时分招诸渔户捕鱼 。手工业者就地取材,开设的作坊有酿酒、冶炼、制陶、纺织等 。业商贾者人数虽不多,但商贸区域上而滇黔,下而吴越,靡远不到 。士农工商四民殊分,序列差等,不仅是职业之分,而且是社会阶层之划分标准,早已深入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之中 。
在社会风俗方面,荆州地区表现出如下几点特征:一是崇尚俭朴,不事浮华;二是重祠祀、信巫鬼 。此外,荆州地区的民俗活动也自带楚文化历史遗韵,每逢社日、各商会日、各行业祖师爷诞辰和菩萨日都会举办戏会 。
清代荆州沙市地区商业昌盛,外籍人士纷纷前来,以致“五方杂处,土著无几,即世族故家亦不过占籍二三百年 。”旅沙客商为维护共同利益,免遭其他社会势力的欺辱,于是成立同乡会或建立会馆以加强联络,帮会组织应运而生 。
各帮会馆一般都在指定地点举办戏会,届时成为官商名流聚会或交易的场所,各帮派间的贸易纠纷也可借戏调解 。
三、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伴随着全国商品市场网络的扩展,人口迁移及自然增长带来的人地冲突,荆州地区的农业结构发生了些许变化,主要表现为新的外来高产粮作的引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加工,等等,使得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
余粮率是研究古代区域经济史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它是农业商品化的前提条件 。明清时期,由于江汉平原得到深度开发,农耕制度与技术的进步,大量移民不断迁入与人口自然增殖,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使得荆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余粮占有率稳步增长 。而荆州地区粮食亩产量及商品化程度大幅提升,得益于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垸田的开发和水利兴修 。
清代荆州府是湖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棉纺织业是该区域最重要的手工业,棉布已成为广泛流通的商品 。比棉纺织业起步更早的有以苎麻为主的麻纺织业,一般当作土贡之品,作为较大商品意义的集中产区不太显著 。
荆州地区倚长江水运之便,商品流通渠道堪承畅达 。就商品出产地而言,粮食是荆州本地市场向外地市场输出量最大的商品,食盐则是由外省所产并输入本地市场最多的商品 。荆州境内的民众基本上以食淮盐为主,来往于荆州贩卖食盐的盐商数量之繁不可胜数 。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尤其是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移民潮,促进了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商品等的大范围交流 。人口流动的同时,新的商机亦展现在人们眼前 。荆州土客商民经营的行业多以本地物产为依托,进入商品流通渠道的产品绝大多数来自家庭手工业品或土特产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