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是从技术到艺术到文化 《建筑中国》赏析中国建筑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几种屋顶样式 。 图源:《建筑中国》

高是从技术到艺术到文化 《建筑中国》赏析中国建筑之美
文章图片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王振复 著 中华书局 出版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李煦
赏析介绍中国建筑的书很多了 , 其中不乏佳作名著;但是这本《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仍然值得推介 , 因为它很有特点 。
作者不赞成把建筑当成诗歌、绘画、音乐那种艺术 , 而是认为“建筑的了不起 , 就因为它在受到建筑技术、结构、实用与环境的制约与羁绊之时 , 依然有葱郁或是辉煌的美之高扬与沉潜” 。
【高是从技术到艺术到文化 《建筑中国》赏析中国建筑之美】因此 , 作者虽然精研哲学、美学和传统文化 , 在这本书中却常常是从建筑的实用技术出发 , 走向艺术乃至文化 。
本书另一个特点 , 则是雄心勃勃 , 囊括了城邑、城堞、民居、宫殿、坛庙、陵寝、寺院、佛塔、石窟、道观、厅堂、楼阁、长廊、亭子、阙表、牌坊、高台与桥梁等中国建筑的主要门类;这还不算 , 又对屋顶、屋架、木柱、斗拱、墙壁、门户、窗牖、砖艺、瓦作、栏杆、台基、铺地与装修等建筑内部的主要构件和工艺分门别类 , 一一阐述 , 几乎可以当工具书手册来阅读 。
在此 , 就以小亭子和大屋顶为例 , 看作者如何“曲径通幽” 。
■ 小亭子:
激发“内心独白”的建筑 , 立柱不宜过粗
“亭者 , 停也 。 ”亭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门类 , 最早是供人停下休憩的;一度演变为一级行政建制 。
《建筑中国》随后重点介绍了亭子的功能和文化性格 。 就功用而言 , 作者一口气归纳了14种之多 , 包括观兵、讲学、珍藏、避暑、观瞻、迎饯、游宴、祭祀、贮水、流觞、待渡、庇护、风水和象征 , 并一一举出例证 。
然后指出 , “亭这种建筑越发展到后来 , 其文化功能越回归于简素 。 ”
它的文化特征 , 是融于自然之中 , 是一种与自然为一体的“有机”建筑;但是 , “它总是高坡、平野或川谷间的醒目景点 。 大凡亭子 , 由于其空间的通透性 , 往往以三四根细劲的立柱撑持一个反宇飞檐的攒尖顶 , 造型显得清雅、飘逸与宁静” 。
亭是一种可以激发人的“内心独白”的建筑 , 亭从来不是俗物 , 它的美妙之处 , “在于往往能提升人的精神 , 或喜或悲 , 或沉潜或奋发 , 或儿女情长或英雄拭泪 , 或一洗尘劳或踌躇满志” 。
接下来 , 作者列举了若干名亭以及相关联的诗文故事 , 王羲之与兰亭、欧阳修与醉翁亭、辛弃疾与北固亭、苏轼与喜雨亭 , 等等 。
但是作者笔锋又一转 , 回到建筑层面 。
亭顶样式以攒尖顶、歇山顶为多见 , 有的采用宝顶式或卷棚式 。 就攒尖顶而言 , 又多种多样 , 有圆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与八角攒尖等区别 。 亭盖又有单檐、重檐之分 , 单檐者倾向于轻盈 , 重檐者在轻盈中略见稳重 。 单檐方亭常为四柱、八柱或十二柱式 。 六角亭为六柱 , 八角形为八柱 , 圆亭的立柱数不限 , 一般以立柱造型疏朗为多见 。 重檐方亭可多至十六柱 。
亭的立柱不宜过粗 。 一般方亭柱高 , 按亭面阔的十分之八、柱径按柱高的十分之一建造;六角亭柱高是面阔的1.5倍;八角亭柱高是面阔的1.6倍 。 这种尺寸比例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美学依据 。 倘立柱过矮 , 使亭盖匍匐在地 , 显不出亭的凌然美韵;立柱过高过细 , 则细弱无力 , 过于飘逸而给人以亭筑摇摇欲倒的不适感;而立柱直径过大 , 会使亭的形象过于雄硕 , 甚而显得臃肿 , 破坏了亭的美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