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日式混凝土建筑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二 )


混凝土:抗震首选的建筑介质
这种辩证关系自从钢筋混凝土和“建筑”引入日本之后就存在 。 在日本 , “建筑”是一种外来做法——在19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开放关系之前 , 既没有独立于建造工匠的专业设计师 , 也没有关于设计的讨论 。 当“建筑”和“建筑师”首次出现在日本时 , 这种实践和日本采用的建筑风格都是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的——一开始是英国 , 但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越来越倾向于美德 。
不过 , 在一种像日本那样对一切外来事物都同样谨慎的文化中 , 吸收这种西方实践有相当的阻力 。 这种阻力的特别关注点是地震 , 它的严重和频繁似乎让日本与西方国家全然不同 , 并给不去借鉴他们的建筑方式提供了理由 。 1891年浓尾大地震是 2011 年前最猛烈的一次 , 它的后果让许多人相信日本必须建立自己的建筑科学 。 地震学的研究和抗震建筑技术的发展成了日本工程师摆脱西方做法 , 特别是开始关注钢筋混凝土的早期原因 。 当混凝土在 20 世纪前十年初进入日本时 , 它由于有抗震价值几乎立刻得到了建筑学界的认可 。 而在当时的欧美 , 它差不多还是工程师和承包商专有的领域 , 并遭到建筑权威怀疑或鄙视的目光 。 混凝土一来到日本就被认为是一种带有抗震属性的建筑介质 , 并立即成为日本建筑实践的中心 。
一位特殊的建筑师——工程师佐野利器(Rikki Sano)曾受过最早一批地震学家的培训 , 他的影响推动了日本建筑职业向“抗震体制”的转变 。 地震以及作为其对策的钢筋混凝土让日本建筑师可以摆脱西方艺术文化最初对他们的支配 , 并使欧洲培训出来建筑师所致力的那些艺术关注点无关紧要 。 佐野后来在他的自传中写道 , “我认为建筑是否好看、是什么颜色都不过是妇人之见 , 男人是不应谈论这些的” 。 由于日本对抗震建筑极为重视 , 佐野就有理由说“日本建筑师从根本上就不同于欧美建筑师” 。
尽管埃内比克已经在1908年墨西拿(Messina)地震后提出钢筋混凝土具有抗震潜力 , 他的公司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抗震技术或经验;日本人要自己去摸索 , 并给这门科学带来一种日本特权 。 同时 , 钢筋混凝土被认为对日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地震、火灾、住房短缺、城市拥挤 。 钢在日本和在巴西同样是相对紧缺的 , 这就使混凝土成了他们解决方案的首选材质 。
钢筋混凝土在抗震方面胜过所有其他材料的优势体现在1923年东京地震上 。 那时丸之内办公区刚刚建成的大部分混凝土建筑都幸免于难 , 而更早的欧洲风格砖石建筑损毁严重 。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他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帝国饭店安然无恙的事实上大做文章 , 但日本建筑界对此很不以为然 , 而更在意旁边另一座美国人设计建造的建筑的命运:三菱集团的丸之内办公楼 。 这座钢结构建筑在 1922 年施工尚未完成时就遭到一次小地震的破坏;日本业主向一位日本工程师寻求建议 。 结果是用混凝土给钢结构加固 , 虽然这样做了 , 建筑却还是在次年的地震中再度遭到破坏 。 在日本建筑师和工程师中 , 这座丸之内大楼成为众人皆知的失败的美国建筑;外国知识和技术被贬低 , 而日本钢筋混凝土建筑和抗震技术胜利了 。 地震后佐野和同事制定了新的建筑规范 , 彻底禁止用砖石建造大型建筑 , 而支持钢筋混凝土 , 他们预感到这将成为未来的建筑材料 。 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 甚至法国 , 钢筋混凝土都没有得到政府如此有力的支持 。
1923 年地震造成的危害与美国陆军航空兵在1944-1945年对日本城市的破坏相比不值一提 。 造成最严重破坏的首先是对东京等城市的常规轰炸 , 而不是投向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 。 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前川国男对日本城市如此轻易地被夷为平地感到触目惊心 , 于是下定决心要让日本未来的建筑更坚固、更耐久 。 混凝土由于其抗震属性 ,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成为日本建筑首选的材质 , 其优势从战争中暴露出的日本城市的弱点上得到了进一步证明:它们不堪一击 , 而且极易燃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