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反宇飞檐的精妙屋顶,为何中国建筑独有?( 三 )


02
文脉轨迹
大屋顶的历史十分悠久 。 据考古 ,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时期的宫殿建筑 , 平面布置以廊庑院落 , 而立面之屋顶 , 可能已是《周礼 · 考工记》所说的“四阿重屋” , 即庑殿重檐式 , 是一种成熟的大屋顶形制 。 由此不难推想 , 大屋顶的诞生 , 必远在商代早期之前 。 而反宇飞檐的出现 , 看来也在遥远的中华古代 , 否则 , 《诗经》怎会有如此精彩、优美的文学描写:“如跂斯翼 , 如矢斯棘 , 如鸟斯革 , 如翚斯飞 , 君子攸跻” , “筑室百堵 , 西南其户 , 爰居爰处 , 爰笑爰语” , “殖殖其庭 , 有觉其楹” 。 建筑高敞 , 宇“飞”如翼 , 令居者身心大快 。
简言之 , 大屋顶历史悠久 , 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发展与变化 。
最早的大屋顶 , 一定是十分朴素的 。 据古籍所言 , 即所谓两注 。 两注者 , 就是指双坡人字形屋顶 , 注是屋顶溜水之意 。 主脊居屋顶的最高部 , 双檐在下 , 坡面斜落 , 有利于落水 。 《周礼 · 考工记》有关于“四阿”的记载 , 四阿指四面坡屋顶 , 阿为垂脊之意 。 又有“四霤”之说 , 霤即流或溜 , 都说明了屋顶用于落水、泄水的实用功能 。 为了使屋顶下落的雨水不至于损蚀墙体、门扉与台基 , 使檐部出超于屋身是必要的 。
这种只求满足其实用性目的 , 对审美、伦理或宗教崇拜等功能还来不及讲究的大屋顶 , 应该说是较早出现的 。
殷周之际 , 随着宫殿的日趋成熟 , 大屋顶形制也在“成长” 。 殷末 , 商纣广作宫室 , 益广苑囿 。 《史记 · 殷本纪》:“南距朝歌 , 北据邯郸及沙丘 , 皆为离宫别馆 。 ”这些宫馆 , 大凡离不开大屋顶 。
春秋战国时期崇尚“高台榭 , 美宫室” , 此宫室之美就包括大屋顶 。 故宫博物院藏采猎宫室图 , 据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 其图所绘之“屋下有高基 , 上为木构 。 屋分两间(指面阔) , 故有立柱三 , 每间各有一门 , 门扉双扇 。 上端有斗栱承枋 , 枋上更有斗栱作平坐 。 上层未有柱之表现 。 但亦有两门 , 一门半启 , 有人自门内出 。 上层平坐似有四周栏杆 , 平坐两端作向下斜垂之线以代表屋檐 , 借此珍罕之例证 , 已可以考知在此时期 , 建筑技术之发达至若何成熟水准 , 秦、汉、唐、宋之规模 , 在此凝定 , 后代之基本结构 , 固已根本成立也” 。 在《楚辞》中 , 《诗经》所谓“翼飞”之反宇飞檐亦隐约可见:“筑室兮水中 , 葺之兮荷盖 。 ”显得很美观 。
秦汉之世 , 大屋顶风行天下 , 在宫殿、陵寝、园林、祠庙与阙等建筑上 , 几乎到处可见其踪影 。 汉阙之造型 , 上覆以略为起翘的檐 。 从四川、湖南一些崖墓看 , 大者堂奥盛饰 , 外檐多已风化 , 但堂之内壁隐起枋柱 , 上刻檐瓦 , 出挑起翘之状 , 隐然在目 。 或门楣之上刻出两层叠出之檐部 , 作出挑式 。 此时 , 屋顶以悬山式、庑殿式为多见 。 庑殿式正脊很短 , 其屋顶为上下两叠之制 。 班固《两都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等都有关于反宇的记载 。 从广州出土的汉代陶屋看 , 这种汉代明器的屋檐呈反翘之势 。 尽管秦汉多数明器与画像石中所表现的屋面、檐口都是平直形的 , 但它们的正脊与戗脊的尽端已微微翘起 , 以筒瓦与瓦当、滴水加以强调 。 此外 , 汉代的大屋顶脊饰已十分丰富 。
魏晋南北朝 , 反宇飞檐式大屋顶成为屋顶常式 。 这在石窟遗制与画像石上可以看得很分明 。 洛阳龙门古阳洞的窟檐有庑殿式 , 其屋脊有曲线反翘;也有歇山式 , 用鸱尾 , 使屋脊有曲线“生成” 。 大同云冈第9窟窟檐也用鸱尾生成曲线之势 。 洛阳出土的北魏画像石 , 屋角起翘形象十分明显 。 而从河北涿县北朝石造像碑看 , 其屋角之反翘被表现得十分夸张 。 据《晋书》 , 北朝石虎于邺地“起台观四十余所 , 营长安、洛阳二宫” , 有“穷极使巧”“徘徊反宇”之态 。 石虎于铜爵台上起五层楼阁 , 作铜爵楼巅 , 此楼“舒翼若飞”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