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高中教育的典范( 三 )


二、为班级授课制松绑
区别于芬兰高中的“无班级授课制” ,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采用着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 。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理论上确立的班级授课制 , 主要有授课地点、对象、人员和内容固定四大特点 。诚然 , 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 使用同一课程和同一教育目的组织教学 ,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 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其局限性也日益突出 。
强调统一性 ,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 限制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 , 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 影响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
空间封闭 , 使得书本与实践脱节 , 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
也许芬兰高中的“无班级授课制”对当前中国的大部分学校来说有些遥不可及 , 但我们也无从否认班级授课制的一些缺点 。新学说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
01、增设选修课程
在中国 , 学生的选课自由度较低 , 可选课程较少 ,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按照既定的课程学习 , 学生的兴趣并未得到自由发展 。因此 , 在课程体制改革方面 , 芬兰高中的模式值得借鉴 。
芬兰模式中 , 课程被分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三类 , 且必修课程在大部分学校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二 。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 , 从兴趣出发 , 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途径和模式 , 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 , 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个人发展的热情 。
02、提升学校教材选择自由度
目前芬兰所有的教材都由国有或私有的出版社编撰出版 , 全国教育委员会不再统一审查学校教材 。芬兰高中的教材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市面上挑选 , 校长批准后即可用于课堂教学 。因此 , 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激烈的竞争中结合教师、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 。
当前中国由于政治历史等复杂原因 , 尚无法放开对教材的审核 , 但可以给予学校一定的教材选择自由 。
据新学说了解 , 8月9日 , 北京市教委颁发《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 , 对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家、市、区和学校分级管理 。其中提出 , 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 , 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 , 确需编写出版的应报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 由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核和使用管理 。新学说认为 , 北京市教委此举 , 使得学校的教材选择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 但学校也需要注意校本课程教材原则上不得跨校使用 。
03、提高师资水平
我国和芬兰一样 , 都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 , 但中国的教师培养体系仍然较为落后 。虽然不少国际化学校对师资的背景要求较高 , 不少名校硕士生相继应聘 , 但中国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是本科及以下学位 。
早在1852年 , 芬兰就在在赫尔辛基大学设立了 “教育学讲席教授” 职位 , 开始在大学中培养中等学校教师 。芬兰此举领先瑞典、丹麦等周边国家至少五十年 。1974年 , 芬兰建立了以大学为基础的教师培育体系 , 全学段的教师都在大学中培养 。20世纪80年代 , 芬兰在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 , 较早开始实施融合与全纳教育政策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