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三 )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
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 。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 。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 。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 。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 。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 。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 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
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 。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 。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 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 。
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
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 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