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二 )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
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 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 。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 。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 。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
《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出他的胸怀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 。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 。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
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 。”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 。
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 。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