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读忻州:“关山”不远(12)


不仅是方言 , 关于黄酒的故事也令人暖心 。

畅读忻州:“关山”不远

文章插图
▲ 代州黄酒 张存良摄
雁门关下 , 不乏有南方江浙来的守军 , 虽军令如山 , 坚守雄关 , 但他们心中小桥流水、荷开稻香 , 湿润的气候、惦记的亲人 , 哪一样能放得下呢 。于是戍关之余 , 饮酒寄乡愁就成为一种潮流 。南方人爱喝黄酒 , 来到三关 , 一向不善饮酒的我 , 在代县时曾连干两杯黄酒 , 也许那一刻 , 作为南方人的我 , 接通了历史上戍边征战的同乡 , 想起了杨家将每逢出征当地百姓以自产黄酒犒劳将士的传说 。
雁门关下的黄酒年代久远 。“代州金波又琼酥”出自宋代张能臣的酒业专著《酒名记》 , 金代诗人、代州知州赵秉文则用“金波曾醉雁门州 , 端有人间六月秋”的诗句来盛赞雁门黄酒 。这里的“金波”指由金波井水酿制的金波酒 。“琼酥”即琼酥酒 , 是由玉液井水酿制而成 。据史料记载 , 金波、玉液均为雁门关两大名井 , 俗称琉璃井和甜水井 , 所酿黄酒品味醇厚 。
民间有句谚语:“南绍北代 , 黄酒不赖” 。自己有幸品尝过这两种南北黄酒的佳品 , 也算是一件人间美事 。由酒而想到 , 中华大地 , 无论南北 , 我们都是长城脚下人 , 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情怀 。这或许也是我来到忻州后 , 对三关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
事实上 , 人类的生存和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 , 地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 , 必然产生重要影响 。
一方水土一方人 , 一地关城一阙歌 。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 让甘肃敦煌的阳关如同这首诗一样 , 千古传诵 , 荡气回肠 。一首《凉州词》 , 让离阳关不远的玉门关同样名声大噪 , 也把那种荒凉和悲壮无限放大 , 萦绕心头 , 几度神游 。
畅读忻州:“关山”不远

文章插图
▲ 玉门关遗址 杨峻峰摄
忻州三关 , 同样是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地标 , 在不断的抒写中 , 成为骚人墨客心中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印记 。
李贺一首《雁门太守行》 , 以“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黯然凝重氛围 , 让厮杀的雁门关成为古代战争的代表意境 。明代李濂的《宁武关》 , 以“边庭无日不风沙 , 白草黄云万里赊 。夜夜城头听觱篥 , 吹残陇水又梅花”的诗句 , 传递出边关荒瘠之地浓重的苍凉感 。清代诗人陆刚笔下的偏头关则化为这样的诗句:“百折清溪万仞山 , 金荡半壁壮雄关 。”“犬牙矶错形似锁 , 沙回龙背势如环 。”显然清人眼里的关 , 已然失去了往日的肃杀之气 , 类似于我们今天游览观景的心情 。
畅读忻州:“关山”不远

文章插图
▲ 雁门关 陈宝摄
这种由三关折射出的临界之思、共生之美、流动之盛 , 让我沉迷于探索三关背后更深刻的文化影响力 。
一个事实是 , 三关越是冲突尖锐 , 越是遭逢乱世 , 其临界值就越高 , 我们可以从众多书写三关的诗文中感受到那种反差和张力、紧张与激烈 。而在和平时期 , 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出关入关 , 这种临界值看似消失 , 实则转化为另一种样态 , 对自我的超越 , 即关的临界嬗变为人的临界 , 关其实成为一种由实转虚的文化意象 。明代王阳明曾告诫:“破山中贼易 , 破心中贼难 。”化用这位心学大师的话 , 对于三关来说也是适用的:“破关外敌易 , 破心中敌难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