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佛教艺术宝库的敦煌,为何是人类文明的希望?


被称为佛教艺术宝库的敦煌,为何是人类文明的希望?

文章插图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 。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佛龛碑》记载,乐尊者禅师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 。经过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遂成巨大的石窟群 。南区近千米长的崖面上,洞窟鳞次栉比,密若蜂房,中部尤为集中,上下多达5列,已编号洞窟492个,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位列全国石窟之冠,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
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 。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 。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
被称为佛教艺术宝库的敦煌,为何是人类文明的希望?

文章插图
莫高窟壁画中盛唐时期的西方净士变
十六国晚期(北凉)的洞窟,继承和发展了河西走廊汉晋文化的传统,同时由于敦煌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显现出明显的西域艺术风格 。西魏洞窟开始出现中原艺术新风 。以中国神话为内容,以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 。北魏时期璧画多以土红色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调热烈厚重 。西魏以后则多用白色壁面为底色,色调趋于清新雅致 。
隋代是敦煌艺术发展史上体现变革精神的活跃时期,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 。彩塑千姿百态,高达30多米的特大塑像出现;壁画题材繁多,场面宏伟,金碧辉煌 。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第156窟的张议潮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两幅画中表现晚唐时期归议军节度使张议潮和夫人出行的情景 。在横幅长卷式壁画上,仪仗、音乐、舞蹈、随从护卫等人物分段布满画面,组成浩浩荡荡的出行行列,开创了莫高窟在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颂德壁画的先例 。艺术匠师们在融合外来艺术精华和继承、发展前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艺术 。
敦煌莫高窟014窟藻井西披佛说法图局部阿弥陀佛
五代洞窟承袭了晚唐的遗风 。宋代洞窟、形制、内容及技法多沿袭五代旧式,有少数精美之作 。西夏时期基本上没有新开洞窟,只对前代窟重修 。元代的洞窟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出一种新的风貌,有些精湛的佳作 。这一时期的壁画中,虽然新题材很少,但在构图和敷彩上却有特点,构图锐意简化,色彩多用大面积的绿色为底色,用土红色勾线,整个画面色调偏冷 。壁画中较多地使用沥粉堆金手法,这是前代所少见的 。
【被称为佛教艺术宝库的敦煌,为何是人类文明的希望?】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 。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 。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 。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美术史上记载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