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时空结构( 三 )


风:秋风、春风、东风、清风
水:沧海、沧浪、秋水、白雪
光:落晖、春光、日暮、烛光、春晖、月影
5、 体
楚腰、玄鬓、青丝、金莲、眉山、冰肌、玉肤、仙足、云鬓
6、 时间
逝川、穿梭、荏苒、光阴、春霄、春花秋实
7、 时节
清明、重阳、佳节
8、 曲乐
曲子:霓裳羽衣曲、塞上曲、杨柳枝、阳关三叠、后庭花、折杨柳、金缕衣
乐器:画角、牧笛、锦筝、银筝、琵琶、瑶琴、暮鼓、晨钟
无形的词域却带来丰富的联想,达到“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的理解之境界 。古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魅力令现代诗歌望尘莫及,正在于此,即所谓:今人又见古时月,古月亦可照今人 。
千古诗句不仅出现在碑石墨刻、字画题词中,还常常用来诵咏、赠予 。现代诗歌也有很多名句 。如提起北岛,便想起“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提到顾城,便诵出《一代人》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而徐志摩也有“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启示我们,只有理解了,才能记住;只有记住了,才能传诵 。古诗在这方面是典范 。它可以超越古代文字、古代语法、甚至历史局限,来到当下并归于未来 。古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怀旷古之思,总八荒之极 。它是如此独特,让我们进一步分析下去吧 。
词域是古诗的内在特点之一,与古诗所经历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词域中的词域,可称为古诗的词素 。词素是寄寓在结构当中的,而古诗正有很独特的结构 。
从表象形式来看,古诗的结构似乎是格律、音韵与句式 。古诗多为五言、七言的,一般押韵,且多为平声韵,而律诗还有格律 。又有一些古诗句式错杂,长短错落 。现代诗人流沙河爱作齐言式的白话诗 。但这些都还不是古诗内在结构本身,甚至不是结构的外在表现,而只是与内在结构无关的纯形式 。
在古诗的结构问题上,前人几乎未有深入的论述 。要么把表象形式当成了结构,进行着前赴后继、连篇累牍的论述;要么写一些随笔、诗品、评论,都是些个人体验而已;要么就根本否定古诗的存在与可说性 。中国亦不乏有体系的文学评论著作,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但古诗的结构还是既无界定,又无阐发 。那么,古诗的结构真的存在吗?
古诗与现代诗歌的不同,必然不是表象形式的不同,而是本质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本质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物的本质,不是无序的内容,而是有序的组合 。有序的组合,就是所谓的“结构” 。诗是字的结构 。古诗,是对词域中词素的有序组合 。现代诗歌也是这样,只是其组合效果及思维方式与古诗不同,因而韵味也就迥然了 。也可以说,二者的结构不同 。可见,古诗的结构是存在的,它也是古人思维方式(包含了审美观念)的表现 。这种思维方式还表现在国画、园林、民俗及政治当中,几乎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思维方式在这里不讨论,而只关注结构 。以下用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来作例证分析:
黄鹤楼(唐_崔颢)
单句1: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单句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单句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单句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表示词素的相关;“—”表示词素的间断)
首先,词素及其关系组成了古诗的单句(如单句1“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使得古诗单句词素密集,意象丰满,用词经济,表现出一个独立的诗意时空 。也就是说,由一个单句可以演化出一个诗意时空来,即单句可以映射诗意时空(如“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意境就是一个富于诗意的时空) 。同时,这单句所映射的诗意时空是具有扩展能力的 。一首诗应有若干个单句 。而这些单句的诗意时空又能通过错落变化展开成全诗的“诗体时空” 。而诗体时空向诗外扩展,就形成“诗外时空”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