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鼎盛时期的宰相张九龄( 二 )


朝政稳定了,玄宗拜张説为中书令 。中书令,是正宰相之职 。
然而张説不久就被罢免宰相 。虽然被罢免,但他对朝政仍是有影响 。当张説再次任中书令时,主动与张九龄“续昭穆,尤亲重”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以张九龄为中书舍人 。
在后来的岁月里,由于张説几上几下,张九龄当然也要几上几下,离开朝廷而任地方官员,但是唐玄宗并未忘记张九龄 。
唐玄宗牢记张説对张九龄的评价 。张説死后,唐玄宗诏拜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俄拜工部侍郎,迁中书侍郎 。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丁母丧归乡里,守丧未毕,于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被召回朝 。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 。公元734年夏,张九龄为中书令,是首相之职 。
张九龄是在唐玄宗思想产生变化之时履任正宰相之职的 。开元末期的唐玄宗变得羁縻声色,疏于朝政 。于是滥封滥賞现象严重,尤其用人不当 。张九龄极力规谏 。譬如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屡立战功,唐玄宗要赏封张守珪为宰相 。张九龄极力反对,他强调,“宰相者,代理天物,非赏功之官” 。唐玄宗又说,只给他一个名望,不让他任其实职,张九龄又反驳道:“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张九龄又规谏道:“且张守珪裁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在张九龄极力规谏下,唐玄宗才打消这个主意 。
张九龄对张守珪并没有成见 。张守珪的确战功赫赫,然而并非宰相之材 。我们从中可看出张九龄是身系国家,是以江山社稷为重,他是极力主张任人以能的,量才而用的 。
张九龄曾撰写《千秋金镜录》,开元二十四年秋八月千秋节那一天,张九龄把《千秋金镜录》献给玄宗 。张九龄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来追述前世兴废之道,来写成此书 。张九龄与当年魏征一样,在为社稷江山长治久安而苦思冥想 。
唐玄宗又是怎样对待这样一位社稷之臣的?以布衣直道而为中书令的张九龄犯颜直谏,唐玄宗对此产生了极度的逆反心理 。在是否以李林甫为宰相的问题上,他们君臣的矛盾公开化 。
唐玄宗要以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按照程序,他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 。张九龄直言不讳,毫无顾忌,张九龄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
“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唐玄宗对其中的“庙社之忧”都不予理睬,这位帝王已经彻底蜕变了!
张九龄犯颜诤谏,其声声字字振聋发聩!
李林甫是依附取悦武惠妃,攀附众宦官才不断得以升迁的,他品行极坏,他阴险叵测 。张九龄为社稷江山当然要态度明确 。
“任李林甫为宰相,我担心江山社稷会由此产生大灾难”,张九龄有先见之明,他的政治远见,得到历史验证!
张九龄虽然多次表达述说,唐玄宗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总是置之不理 。
唐玄宗在位已久,已经“渐肆奢欲,怠于政事”,他对张九龄的先知先觉,直言诤谏,不仅置之不理,而且极度不满 。李林甫还是被擢升,被任命为宰相 。
这个无比狡猾无比阴险毒辣的李林甫,是不会放过张九龄的,张九龄的政治生涯从此不再一帆风顺 。
李林甫对张九龄恨之入骨,但还是竭尽伪装,曲意侍之 。李林甫一面对张九龄甘言密语,一面网络党羽中伤 。张九龄没加一点防范,他仍旧是事无巨细,犯颜诤谏 。
唐玄宗忍无可忍,于开元二十四年冬,公元736年,罢黜张九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