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家匠遇|真正的手艺人,从来不谈工匠精神( 三 )


与柳编器具一样 , 新疆喀什地区的土陶 , 也盛放着维族人的日常与过往 。 在新疆 , 土陶是家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 。 当地人生活、生产、甚至宗教活动前洗手净身时都要用到土陶 。 土陶颜色丰富 , 有墨绿、浅绿、中黄、淡黄及褐色、黑色 , 上面还绘有花卉以及富有维族特色的几何图案 。
今天的喀什 , 只有吾麦尔艾里兄弟和他们的叔叔吐尔逊江·祖龙 , 还在烧制维吾尔族土陶 。 炉窑就设在家中 , 作坊隔壁就是起居室 。 烧窑的时候 , 吐尔逊江·祖龙不能离开半步 , 他要时刻凭着眼睛和经验来判断炉火的温度 。
吐尔逊江·祖农说 , 开发商征地 , 要给他12套单元房 , 但他没要 。 他说 , 自己家的房子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 祖辈留下的房子和手艺不能在自己手里毁了 。
由于时代快速发展 , 这里的土陶业正逐渐衰落 , 如今土陶作坊已所剩不多 。 但是 , 至今仍在烧制土陶的匠人们 , 倍加珍视祖辈们留下的这门手艺 , 他们仍痴迷于土陶制作的工艺 , 因为这是他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生活印迹 。
在藏区 , 手艺不仅是一种生活 , 更是一份坚实的信仰 。 土旦次仁是西藏达孜著名的锻铜大师 , 他曾为拉萨大昭寺打造过两尊巨型佛像 。 他熟悉佛教故事、典籍 , 他的细节设计不仅符合典范 , 还力求从佛像的体态、眼神中传达出佛像的性格和故事 。
因此 , 土旦的订单源源不断 , 有时一个寺庙就会向他预定1000座佛像 。 从商业的角度看 , 土旦一定很富有了吧 。 但其实 , 土旦不缺钱 , 但也不富裕 。 每年但凡有些盈余 , 他就会自己花钱锻造佛像 , 送给一些偏远较穷的寺庙 。 他说 , 有时候捐金子 , 有时候捐菩萨 , 没钱的话就捐人工 , 就是这样 。
锻造铜佛像很不容易 , 首先铜片本身就要经过大量工序 。 随后 , 工匠再用小锤一点点敲出形状和细微的花纹 。 那些精美的佛像背后 , 是工匠们日复一日耐心的敲打与专注 。 通常 , 一座一米多高的佛像镀金后的造价要30多万元 。 显然 , 土旦并不是为了钱而雕塑 , 而江雍次仁也不为了钱而刻经文 。
位于川藏地区的德格印经院要重印一批经书 , 招募来30位刻版艺人 , 一年多下来他们才刻了1500块 , 后面还有4万块板子等着他们 。 按这个速度 , 他们还需要26年 。 其中 , 13岁就开始刻版的江雍次仁已经刻了8年 , 他说 , 刻的时候好好刻 , 不好好刻的话 , 我们很快就刻完了 , 慢慢刻的话 , 对这个板子好一点嘛 。 他接着又说 , 不好好刻 , 死的时候良心过意不去 。 在藏地 , 像土旦和江雍次仁的手艺人还有千千万万 , 他们不急功近利 , 总是想着先把手里的事情做好 , 至于其他 , 并没有考虑太多 。 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 , 其实一个人的快乐 , 并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 。 经过疫情这段特别的独处时期 , 自己也深刻体会到 , 人最需要的是东西其实很朴素:健康的身体 , 干净的空气 , 清澈的水和简单的食物 , 以及能够安静的独处能力 , 一门让自己专注并快乐的手艺 。
人生变幻 , 总需要一门手艺得以依止 , 可居可游 , 进而让生命从中通达 , 证悟 。 对于箍桶艺人王金良来说 , 箍桶这门手艺 , 是他这辈子都戒不掉的瘾 。 王师傅从十几岁开始学箍桶手艺 , 那时 , 江南人家的生活起居都离不开箍桶手艺人 。 特别是女儿出嫁 , 一定要让箍桶匠打好陪嫁的五圆件、六圆件、八圆件、十圆件 , 从浴桶、脚桶直到马桶 , 至少要有七八只桶 。
说起箍桶生意的黄金时代 , 王师傅脸上掩不住兴奋之情 。 然而20世纪90年代起 , 这一套陪嫁习俗渐渐没有了 , 随着轻便、美观、实惠的塑料、不锈钢日用品的兴起 , 箍桶业逐渐走向没落 。 虽然王师傅已经预料到了这门手艺的最终结局 , 但他仍然放不下这从事了一辈子的营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