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

明朝建立初期 , 其官员体制的设制 , 基本源用元朝的制度 , 设置中书省 , 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 , 也就是宰相 。中书省下设六部 , 由丞相总摄 , 总揽国家行政大权 , 权力居百官之首 。中书省丞相为正一品 , 平章政事为从一品 , 左右丞为正二品 , 参知政事为从二品 , 其下才是六部尚书 , 为正三品 , 侍郎为正四品 。
明朝的丞相 , 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四人 , 其中徐达长期在外带兵征战 , 只是挂名左丞相而已 , 实质意义上的丞相只有三人 。其中李善长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任相国 , 直到洪武四年正月退休;汪广洋接任右丞相 , 徐达虽为左丞相 , 是正职 , 但仍然统军 , 中书省的实际权力在汪广洋;洪武六年正月 , 汪广洋被贬到广东任行省参知政事 , 胡惟庸由左丞进右丞相 , 掌管中书省 , 行使丞相之权 。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 直接导火索是丞相胡惟庸的谋反事发 。胡惟庸伏诛后 ,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 撤销了中书省的机构 , 由皇帝亲自统领六部 , 同时提升六部的品秩 , 六部尚书升为正二品 , 侍郎升为正三品 。废除丞相的真正原因 , 从朱元璋敕谕群臣的敕书中可以窥见一二 。
“自古三公论道 , 六卿分职 , 不闻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 , 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虽多贤相 , 然其中小人 , 专权乱政 。今罢丞相 , 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 分理天下庶务 , 事皆朝廷总之 。以后嗣君 , 毋得议置丞相 , 臣下敢以此请者 , 置之重典 。”(出自《明太祖宝训》)
【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相权危及皇权丞相的职权 , 西汉初年的陈平有段精彩的论述:“宰相者 , 上佐天子理阴阳 , 顺四时 , 下育万物之宜 , 外镇抚四夷诸侯 , 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丞相的品阶最高 , 直接对皇帝负责 , 百官直接对丞相负责 , 统管人事、事军、政财和经济大权 , 是真正的一人之下 , 万万人之上 。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 , 权臣都是自领丞相(或录尚书事)之位 , 总揽国政 , 架空皇权 , 成为朝廷的实际控制者 。明朝的胡惟庸 , 玩弄权柄 , 官员的升迁贬斥不通过皇帝 , 自行决断;内外大臣给皇帝的奏章 , 私自取来阅看 , 对自己不利的奏章 , 私自截留不转呈给皇帝 。长此以往 , 皇权慢慢被架空 , 文武百官争相投靠丞相门下 , 形成利益集团 , 威胁皇权和政权的稳定 。
宏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 , 洞察胡惟庸的谋逆奸情 , 果断处置 , 此案连诛者达三万人之多 , 开国功臣封侯者就有二十多人 。胡惟庸案之后 , 朱元璋痛定思痛 , 担心后代之君没有自己的胆识和魄力 , 决心废除丞相 , 以绝后患!从此 , 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丞相之职 , 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