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谋士献策时总要出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往往不会选择上策?

为何谋士献策时总要出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往往不会选择上策?

文章图片

为何谋士献策时总要出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往往不会选择上策?

文章图片

为何谋士献策时总要出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往往不会选择上策?

文章图片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 , 子彧想先讲一个故事 , 或许大家就明白了 。
路人甲在专卖店看中了一块手表 , 却有点犹豫不肯下单 。
这时店家往往会先给你推荐一款更加高档的手表 , 并且详述它的优点;然后再推荐一款低档的手表 , 当然同样会放大他的缺点 。
一般情况下 , 有了比较之后 , 路人甲往往会下手 , 而且会选择那款中档的 , 而不是高档的 。
谋士在给君主建言献策的时候 , 往往要献上上中下三策 , 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

根据主公的性格特点 , 谋士在献策之前 , 其实已经能够估计君主能接受什么样的计策 。 然后谋士把它定为中策 , 再根据中策推荐一个更加激进的上策 , 和一个过于保守的下策 。
这样 , 既表现出了他的称职 , 能为君主考虑到各个方面;又把选择权交给了君主 , 让君主有充分的比较空间 。
而且谋士所献的上中下三策一般有这样一个规律:上策是虽然有高收益 , 但同样有高风险;下策一般是客观条件不得已才被迫选择;而中策往往可行性较大 , 而且风险比较低 。
所以 , 谋士献上中下三策的时候 , 他真正想推销的本来是他的中策 , 其次才是他的上策 。
所以 , 一般情况 , 权衡之下 , 君主也往往都会选择中策 。 因为谋士献的上策描述的风险很高 , 而中策却往往稳妥又不失进取 。
而且 , 对于谋士来说 , 就算失算了 , 但最终不管是那一策 , 不都是选择了该谋士的策略吗?

这样说有些枯燥 , 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庞统为刘备献的攻蜀三策 。公元211年 , 张松、法正等人暗投刘备 , 劝说刘璋邀刘备入蜀 , 刘备却在葭萌关屯驻收揽人心 。 谁知第二年 , 张松被刘璋发现并处死 。
此时 , 刘备向庞统问计 , 庞统便给出了攻蜀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兵贵神速 , 挑选精兵 , 昼夜兼程 , 直接奔袭成都 。 成功的关键在于 , 刘璋迟钝 , 必然无备 , 而占据刘璋大本营成都 , 几乎就等于占据了益州 。
中策:佯回荆州 , 趁机吞并涪水关守将杨怀、高沛的部队 , 然后进军成都 。 成功的关键在于 , 杨、高二人的性格和期望决定他们必然轻身赴会 , 而收编他们的军队足以让刘备站稳脚跟并有图谋成都的资本 。
下策:退回白帝城 , 与荆州连成一体 , 图谋益州的事从长计议 。 一定要这样做的原因是 , 如果不动 , 只能是在葭萌关坐以待毙 。
作为一个优异的谋士 , 庞统不仅献了策 , 还分析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成功率等问题 。 也就是说 , 刘备需要做的的 , 就仅仅是选择而已 。

刘备:这就很nice了
那么 , 这三策各有什么优缺点呢?
上策的收益很高 , 一旦成功很快就能全据益州 , 但同时风险也是很高的 , 如果刘璋有备或遭中途阻击 , 刘备军极可能被益州军包了饺子;
中策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 且有进取的资本 , 但风险在于 , 这样一来 , 必然给了刘璋准备的时间 , 巴蜀地理险峻 , 刘备军容易屯兵于坚城之下 , 夜长梦多 。 然而 , 当时天下形势已大致明了 , 其他诸侯干预的可能性很小 , 这个风险其实并不算大 。
而下策则是不等死 , 就必须动起来 。 但是 , 下策基本等于退出巴蜀 , 这样 , 刘璋就有时间从容布防、凭险据守 , 那刘备还能不能拥有巴蜀 , 就未可知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