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谋士献策时总要出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往往不会选择上策?( 二 )


那么 , 庞统在献计之前有没有考虑 , 刘备会怎么选择呢?我想是有的 。
一年前 , 庞统、法正就曾献策刘备 , 在欢迎的宴席上杀掉刘璋 , 直接占据益州 。 擒贼先擒王 , 其实与刚刚的上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 但当时刘备拒绝了 。 同时 , 刘备在益州的种种表现证明 , 他心里是想要益州这块肥肉的 。
既不愿意过分冒险 , 又不想失去机会 , 因此 , 刘备选择中策的可能性很大 。 这一点 , 庞统心中应该是了然的 。
那么 , 既然庞统几乎确定刘备会选择中策 , 那直接说中策不就好了?
不然 , 如果只说中策 , 刘备没有比较 , 难以决断 , 而此时刘备身处险境 , 若迟疑不决 , 无异于坐以待毙(沈吟不去 , 将致大因) 。
所以 , 庞统献上这上中下三策 , 既表现出了自己的全盘考虑 , 又预先估计了刘备的心里 , 然后给了刘备充分的比较 , 不可谓不高明 。

庞统:看我多牛逼
果然 , 刘备最后选择了中策 , 而这一次献策也奠定了庞统在刘备身边首席军事谋士的位置 。

说了一个成功的例子 , 我们再来说一个失败的例子:李密为杨玄感献的三策 。公元613年 , 隋炀帝亲征高句丽 , 却不料“后勤总管”杨玄感早怀反心 。 杨玄感延迟粮草 , 迟滞隋炀帝大军 , 自己却在后方拥兵万余 , 占据黎阳 , 联络河北 , 一时声势浩大 。
那么 , 接下来的战略要如何规划 , 才能占据天下呢?谋主李密同样为杨玄感献上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出其不意 , 占据蓟州 , 阻断隋炀帝归路 , 令其自乱 , 然后招降 。 成功的关键在于 , 隋炀帝孤悬辽外 , 前有高丽 , 后无归路 , 一旦补给匮乏 , 必然大乱 , 而杨玄感趁机招降 , 用这些军队来征服中原 , 足以 。
中策:不占城池 , 直入长安 , 占据大本营关中 。 成功的关键在于 , 潼关天险 , 可保“万全之势” , 隋炀帝回来也不见得能耐我何;
下策:就近占据东都洛阳 , 但这样做的话 , 未必能攻克洛阳 , 因此胜负难料 。

这三策如何?
事实上 , 比起刘备 , 杨玄感选择上策的风险要小得多 。 隋炀帝大军远在辽东半岛 , 一旦蓟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被切断 , 从地形来看 , 隋炀帝陆上再无归路 。 但上策也不是毫无风险 , 一旦大旗扬起 , 关中是否会支援隋炀帝 , 隋炀帝有否可能通过水路回到中原?
但中策几乎就没有风险 , 关中守将卫文升“不足为意” , 而一旦占据隋的政治核心和地理险要关中 , 几乎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 随便说一句 , 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就是这样做的 。
而下策是不得已的选择 , 隋炀帝时大力建设洛阳 , 城坚兵精 , 难以攻下 。 即使攻占了洛阳 , 从地理上来说 , 守洛阳比守长安难度大多了 。
李密的上中下三策同样给了杨玄感足够的选择空间 , 而且不可谓不高明 , 同时也符合刚刚提到的三策的优缺点 , 但唯一的缺憾就是 , 没有预估杨玄感这个人 。
杨玄感出身高贵 , 地位优渥 , 没吃过苦 , 因此最容易打动他的不是隐忍待发、徐图进取、吞吐宇内 , 而是富贵荣华、声威赫赫、家人亲朋 。
说白了 , 杨玄感跟项羽是一类人 , 有能力但也好面子 , 如果李密说中策能够拥有多少政治资源 , 能够多么声威显赫 , 或许杨玄感就选了 。
而事实是 , 杨玄感选择了下策 。 他的理由是 , 百官亲眷在东都 , 占据东都可以稳定人心;我知道你想推销你的中策 , 但不占城池 , 如何显示我的声威?(今百官家口 , 并在东都 , 若不取之 , 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 , 何以示威?)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