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起源于:不懂中医就不会懂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二 )


西方哲学更强调征服和征服自然,认为世界和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是高于自然的 。这些思想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在这些方面,东方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更加优秀了 。它不仅可以看作是一种宇宙论或世界观,而且是一种伦理道德 。在更深的层面上,它也代表了一种人生追求,人的精神境界 。而且,无论是天人感应论、本体论、认识论还是道德论,都倡导“同胞、人、物”的仁爱精神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紧密联系,无不彰显着文化与哲学互通的本质和内涵 。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使这一概念具体化、实用化 。人与天被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与天地相关,日月对应”(《黄帝内经·灵枢·岁鲁论》)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强调整体观、综合诊断、辨证论治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体的 。孔子曾感叹道:“死者如君子,日夜不离不弃 。”万物如江河,奔流不息,生生不息 。《黄帝内经·苏文保命全行论》也说:“天盖地,万事俱备,没有什么比人更宝贵的了 。”又曰:“人生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 。”中医药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天、地、人、时的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形成了中医药的特色 。这些不仅是古人为保命治病的创举,也是中医理论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主体 。
中国哲学将“阴”和“阳”视为矛盾运动中的两个对立范畴,并用两者之间的变化原理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
在哲学范畴中,中国哲学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是对立的,相辅相成的,不可忽视 。无论自然还是人事,都没有这样的办法 。阴阳是构成事物本质及其运动的规律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经·大雅》中说:“景时为山,为阴阳,观流泉 。" 《管子·骑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行也,时间短,长者为阴阳之用,昼夜之变,为阴阳之化 。阴阳 。”四时昼夜交替,日升落落,月升落落,都是阴阳两相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包含阴阳两相,阴阳交合所生的调和之气,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易经》说:“立天之道名为阴阳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的存在和运动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
中国传统哲学也认为阴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具有无限的可分性 。阴阳相互作用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阴阳不断的潮起潮落中实现的 。“阴阳兴衰”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的转变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质变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盛阴则寒”(《黄帝内经·素问·大论》)阴阳映香”) 。阴阳的转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物极必反” 。水的加热将从液体变为气体,并且一年四季都在变化 。春季为阳始,夏季为阳升,秋季为阳衰阴升,冬季为阴升 。正如杜甫诗中所说:“钟神秀福,阴阳分晓 。” “极致”是指事物发展到极限和顶点,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
中国哲学重视“五行”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的干誓指出:“胡氏威五行,漠视三正,以天杀之 。”五要素大致源于商代晚期以来的方位概念 。甲骨文中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较多 。东汉四年《白虎统义》说:“伏羲,因夫妻,五行,始立人文 。” 《洪泛》云:“五行,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 。润为咸,炎为苦,直为酸的,皮的酸的,墙的甜的 。”
不仅中国哲学教导“五行”,西方哲学也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 。古希腊时期,相当于中国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泰勒斯说:“水是万物之源 。” (《原论》) 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年)谈到“火”,认为万物的源头是火 。宇宙是一场大火,每隔几年就会燃烧一次,然后熄灭,再燃烧一次;而这种燃烧有自己的规模和规模,有自己的规范,但不受任何外力支配 。这一点似乎与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的意思相似:“楚山明月火,旱时大火 。雷暴 。根本原因是永恒的 。”许多西方哲学家喜欢用火或太阳的比喻来表达他们的理解 。尤其是斯多葛派认为火是本源,是活动的原则;地、水、气三元素是由火产生的,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