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9日是什么星座-6月9日是什么星座( 六 )


妥了 , 一位提着脑袋逃离德国军队的青年 , 最终被美军成功抓获 。 等待他的 , 是巴特艾布灵的露天战俘营 。
拉青格邹巴巴的挎包里 , 塞着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铅笔 。 他用来写诗 , 和记录在战俘营里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 这份记录 , 成为他自传《里程碑》的一手素材 。 战俘营是自传的第四章 , 标题叫《兵役和监禁》 。 拉青格又说了点啥?他提到了糟糕的伙食 , 每顿饭一勺菜汤和一片面包;他也提到了恶劣的天气 , 人们都跑到帆布帐篷下躲雨;还有就是与神没完没了的私语、勾兑……
然而在教皇版本的战俘营往事里 , 没提到过掷骰子游戏 , 也没提到过那位陪他掷骰子的同龄人君特·格拉斯 , 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究竟是教皇忽略或者遗忘了那位曾陪他玩掷骰子游戏的伙伴 , 还是一切压根儿就没发生过?一个谜 。 由于这个谜 , 格拉斯在《剥洋葱》中的讲述成了一个突兀而可疑的孤证 。
格拉斯要比拉青格晚释放几个月 , 他没有确定的家庭住址 。 这几个月里 , 他曾听到过一个令他毛骨悚然的消息:因为他的故乡但泽由苏军占领 , 美军有可能将他移送到苏联的战俘营 。 大家都懂 , 倘若如此 , 将会怎样 。 但上苍决定善待秉性纯良的格拉斯 , 他没被送到西伯利亚 , 而是被送到了英军看守的劳改营 。 没几天 , 格拉斯被正式释放 , 大约是在他18岁生日时 , 或许稍晚一些 。
自由的代价是无家可归 , 格拉斯获释后流浪了一段时间 。 1946年夏天 , 他曾去寻访拉青格 。 不巧 , 当格拉斯来到特劳恩施泰因的那处农庄 , 拉青格已经前往慕尼黑 。 格拉斯有些沮丧又有些羡慕地写道:“他有可能已待在一所神学院里 , 努力适应经院哲学的紧身衣 。 他以一分的成绩通过了所有考试 , 而我却……”
完全正确 。 拉青格此时正在慕尼黑天主教神学院深造 , 他的生活比格拉斯更早走上正轨 。 此后 , 他们的轨迹再无交错 。 所以 , 即便依据格拉斯单方面的说法 , 约瑟夫·拉青格被释放的那一天 , 1945年6月19日 , 也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
未来的教皇和未来的作家 , 就此别过 。
三、教皇与作家 , 人生可以互换吗?
格拉斯笔下 , 他和拉青格玩掷骰子游戏时会赌各自的前程 。 格拉斯想当艺术家 , 拉青格想当主教 。 他们兴致盎然 , 像是能互换角色似的 。 格拉斯和拉青格后来都得偿所愿 , 只是他们的人生没能互换 。 分岔点是巴特艾布灵 , 此处恰似高架上的环岛 , 出了不同闸道便再也无法并行了 。
离开战俘营的头几年 , 格拉斯的人生路要比拉青格坎坷一些 。 在慕尼黑天主教神学院 , 拉青格从图书馆里抱出一摞拉丁文版奥古斯丁文集时 , 格拉斯正背着行囊沿着莱茵河流浪 , 行囊里揣着美国人处理给他的棉袄、军裤、羊毛帽子 , 干粮袋、刮胡刀和银质纪念别针 。 他像一枚被遗忘在墙角的骰子 , 无论怎么翻转都拼凑不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
从18岁生日到19岁生日 , 格拉斯用一年的时间为“颠沛流离”作了注脚 。 他干过农活、做过黑市交易、当过矿山挂钩工、上过几天高中课程 , 还兼职帮人看过手相 。 他去找过拉青格 , 扑了个空 , 但在另一位战俘营朋友“刚果”家里栖身了一段日子 。 相形之下 , 拉青格的作息要单调些 。 同一时间段 , 他为《论三位一体》和《论自由意志》做了好几本阅读笔记 。 就像格拉斯凭空猜测的 , 他所有科目的考试 , 都拿到了一分 。 拉青格是一个为挑战晦涩理论和烧脑逻辑而度身定制的人 , 唯有神学和哲学的难度匹配他的天赋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