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的土壤(图)( 三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的土壤(图)
“天人合一”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 但作为命题 , 却是由宋代学者张载首先提出的 。所谓天人合一 , 是指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 。认为两者相通而不分离 , 相容而不分离 , 和谐而不优越 。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 , 通过论证人和人不可分割 , 进而回答人的道德从何而来 ,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 。孟子说 , 人与动物不同的原因是非常少见的 , 但正是因为这种微小而根本的差异 , 才使人与动物完全分开 。人和鸟的区别不在于生物学特征 , 而在于道德 。孟子说:“满心者 , 知其性;知其性 , 则知天 。” 他认为自然不在心外 , 自然与自然合而为一 。人之所以是道德的存在 , 道德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规定 , 是因为宇宙的本质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 。宋明理学阐述了思孟学派的天人观 。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 , 而二成、朱熹也纷纷效仿 , 认为宇宙是人类的道德基础 , 宇宙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 , 道天道与人道唯一 。从天道的角度来讨论人的道德 , 是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共识观 。“宇宙之根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人的道德是宇宙之根的发现 。. . . 这个概念是汉宋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 (张代年:中国哲学纲要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2年版 , 第17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 反对主观随意地违背自然规律、干涉自然的行为 。“夫君子 , 其德与天地相和”(《周易千文言》) 。天地之德 , 就是生养万物 。人唯有尊重自然规律 , 才能有德 , 与天地和谐 。儒家的“仁”思想提倡“爱物” , 孔子“鱼而不妥协 , 不求庇护” , 孟子主张“使民随时” , “不违农时” , 老子主张“道顺自然” , 庄子主张“人不可毁天” , 批评违背自然、导致“乱死”的行为 。这些都强调了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 , 反对对自然的过度要求和耗竭 。老子主张“道顺自然” , 庄子主张“人不可毁天” , 批评违背自然、导致“乱死”的行为 。这些都强调了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 , 反对对自然的过度要求和耗竭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指主体通过自我修养的不断提高而达到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 。儒家崇尚修身 , 认为通过修身 , 可以一步步攀登人的境界 。庄子认为“天地同我 , 万物同我”(庄子:齐物) 。显然 , 庄子所说的天人合一 , 不是现实的合一 , 而是主观世界的合一 。在绝对的精神自由中 , 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的界限被消除 。 , 达到统一万物、统一天人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将人的境界从低到高分为四种 ,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达到天地境界的人 , 已经抛弃了自然境界 , 超越了功利和道德境界 , 关注了个人与宇宙的关系 , 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宇宙的意义 。儒家“与天地同在”的观念 , 庄子说万物为一 , 而冯友兰的“天地之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德境界 , 天地境界 。达到天地境界的人 , 已经抛弃了自然境界 , 超越了功利和道德境界 , 关注了个人与宇宙的关系 , 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宇宙的意义 。儒家“与天地同在”的观念 , 庄子说万物为一 , 而冯友兰的“天地之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德境界 , 天地境界 。达到天地境界的人 , 已经抛弃了自然境界 , 超越了功利和道德境界 , 关注了个人与宇宙的关系 , 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宇宙的意义 。儒家“与天地同在”的观念 , 庄子说万物为一 , 而冯友兰的“天地之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并关注个人与宇宙的关系 , 以及他们的行为对宇宙的意义 。儒家“与天地同在”的观念 , 庄子说万物为一 , 而冯友兰的“天地之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并关注个人与宇宙的关系 , 以及他们的行为对宇宙的意义 。儒家“与天地同在”的观念 , 庄子说万物为一 , 而冯友兰的“天地之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