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解读国风国潮 打通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空间

匠心建造,诗意栖居
核心阅读
在建筑形式的创新迭代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建筑与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关系 。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增强文化自信、再造“中国工匠精神”已成为越来越多当代中国建筑师自觉肩负的历史使命 。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子关村的农民新家,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打卡地 。几年前,当地政府出于保护古民居、古村落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考虑,对富春江沿岸拆迁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 。由建筑师孟凡浩设计的这组民居一经亮相,便“刷屏”,白墙黑瓦,错落有致,酷似画家吴冠中的水墨画江南 。东子关村也因为这座“最美搬迁房屋”而成为知名的“网红村”,掀起了当地乡村文化旅游热潮 。
创造性·解读国风国潮 打通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空间
东子关建筑群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契合了人们心中对中国式诗意栖居的向往和想象 。的确,中国人几千年来建造房屋和花园,他们不仅关注他们可以居住的物质环境,还关注他们可以依赖的有意义的空间 。世界变了,时代变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建筑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还应延续中国文化的根基,给人以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 。这是摆在中文建筑界面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 。
东子关村也不例外 。在当前的城乡建设中,重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当代中国建筑既不能追忆往昔,也不能不改变,简单地套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风格;也不能只是形式的、表面的符号拼贴;也不能闭门造车,远离当今普通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近年来,国内建筑领域涌现出一批形式现代、具有鲜明中国风的优秀作品,对建筑设计的不同维度的文化表达进行了创新探索 。
开辟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空间
创造性·解读国风国潮 打通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空间
40年前,建筑领域的经典之作——李云厚的《华夏工匠》描写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句子,非常有见地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是一种与西方建筑截然不同的独特文化载体 。“华夏一江”代表了一种“有意义的建筑形式体系”,可以赋予中国人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描写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句子,当代中国的文化风貌、价值观和审美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承载能力 。因此,需要建筑形式的创新迭代,需要建筑师不断吸收传统养分,扎根于脚下的土地 。它丰富了建筑的形式语言,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开辟了空间 。
建筑师王澍从对江南传统书画、园林、民居的研究中汲取思想养分和设计资源,探索一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江南民居相结合的原创建筑路径 。现代空间的表现力 。在他的代表作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他将中国传统造园技艺中的野营山法运用到建筑的体量切割和室内空间的关系上,也运用了源自浙江民居的“瓦墙”技术 。在建筑的立面表现上,将当地老房子拆迁收集的废旧砖瓦拼贴在清水混凝土外墙表面,形成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时间肌理” 。如此现代且富有文化底蕴的博物馆建筑,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
在建筑形式的创新迭代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建筑与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的关系 。毕竟,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精神认同,是渗透和体现在它所创造的物质环境中的 。用建筑体现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认同感,激发精神凝聚力,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方向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