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炯隐姓埋名64年最后为何会被抓?康熙又为何食言?


治隆唐宋,是清代对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乾隆六次南巡祭拜时更是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 。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康熙此举,既笼络了汉族士子,又让许多心向明朝之人大为安慰 。随后,康熙表态:
敕访明后,备古三恪之数,且举元后蒙古之恩礼不替为证,天下未尝不闻而义之……
“三恪”是一西周时期的一种礼制,周朝立国时,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为王侯,称之为“三恪” 。这就类似于曹丕建立曹魏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司马炎篡魏后,封曹奂为陈留王一样,对前代王朝以示尊重 。
康熙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要找到明朝皇室后裔,对他们行“三恪”之礼,封他们爵位 。当时天下人听闻康熙如此慷慨,都信以为真 。没想到,9年后,当康熙抓到“朱三太子时”,他的做法让人失望至极 。康熙并没对朱三太子行“三恪”之礼,而是违背了诺言,直接杀之而后快 。可怜朱三太子,已经是75岁的老翁,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引颈受戮 。

朱慈炯隐姓埋名64年最后为何会被抓?康熙又为何食言?

文章插图
一、天子守国门,皇子落江湖
【朱慈炯隐姓埋名64年最后为何会被抓?康熙又为何食言?】朱三太子乃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之子,关于他的具体姓名,史学上略有争议 。根据《清实录》记载,1644年明朝灭亡时,一共逃出去三位皇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 。但实际上,根据《清稗类钞》的说法,朱慈炤已死,当时逃走的不是朱慈炤,而是五皇子朱慈焕 。
因为序齿方式不同,各类史书记载有许多矛盾之处 。朱慈炯和朱慈焕都曾被民间称作朱三太子 。本文笔者采纳《清稗类钞》的说法,因为在康熙朝,朱慈焕亲口承认自己就是清廷寻找多年的“朱三太子” 。
关于朱慈焕的命运,还要从明末说起 。
公元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攻入河北,明朝已经陷入危局 。崇祯帝召集天下兵马勤王,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当时,左都御史李邦华恳请崇祯南迁,并且把太子朱慈烺送到南京,结果被崇祯帝果断拒绝 。
到了三月,北京城岌岌可危,李邦华再度恳请崇祯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结果再一次被坚持“君王死社稷”的崇祯帝拒绝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帝急忙命人将三位皇子送出皇宫,转移到周奎、田弘遇家,并且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太子朱慈烺 。接下来,崇祯帝提剑来到后宫,赐死后妃和公主,然后到景山自缢而死 。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立国以来,已历16帝,国祚276年,崇祯自缢后,王朝自绝 。
李自成入京后,第一时间捉住了三位皇子 。待清军入关后,李自成兵败,三位皇子走失,从此下落不明 。
后来,明朝宗室建立了南明,南明政权虽然打着明朝的大旗,但并不团结,为了争夺正朔,各派系大打出手,后来形成“四帝一监国”的局面,这也是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在各大派系斗争的同时,没有人真正去寻找崇祯流落江湖的三位皇子 。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南明弘光元年发生的“南北太子案”,当时南方和北方各自出现一位“明朝太子”,都宣称自己是朱慈烺 。最后,南方的“太子”被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所杀,因为弘光帝称南方的太子是假的,将其处死,为此还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是弘光帝有意争夺正朔皇权,故意杀了真太子 。
而北方的那位“太子”,被多尔衮果断杀死,因为多尔衮不在乎他是真是假 。
随着南明式微,许多明朝旧臣为了反抗清朝,纷纷以明朝皇子的名义扯大旗造反 。这期间,朱三太子被“使用”的次数最多,多达20余次,屡次都能搅动风云,让清帝惶恐不安 。而被朱三太子困扰最久的,莫过于康熙帝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