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中国·我(1)_光明网(组图)( 二 )


文化可以看作食物,食物可以看作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五)
走过青海和贵州,中国的宗教文化和饮食文化进入了我的视野 。
一 文化·中国·我(1)_光明网(组图)
人们常说:“不能只有现在,还有诗和遥远的未来”,“纸上谈兵浅薄,不知不觉就要做 。”
但事实是,我是在穿越“诗与远方”之后才学会从“纸”中“得到”中国文化的 。
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先生在《人生如戏》中介绍了家乡的美味——高邮鸭蛋 。
“煮鸡蛋,用筷子插入,喷出滚烫的鲜黄色汁液,令人垂涎三尺,一分为二,金色的蛋黄出现在我面前,旁边的蛋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通过他的文笔,我仿佛亲身尝到了真正的高邮鸭蛋,美不胜收 。
在中国的大地上,有很多特色鲜明的菜肴,比如高邮鸭蛋 。
比如梁实秋老师的《吃在雅舍》,有幸看到了各种我从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的美食 。
就连平常常见的苹果、茄子、面条等,在名家写的时候都变了样,披上了“很有文化”的外衣,让我既亲切又陌生 。
我后来才知道,我吃的慢面条和面条在我们其他民族的同胞中被称为包子和小面条,还有一句民间谚语由此延伸 。
【一 文化·中国·我(1)_光明网(组图)】最好玩的是这句话:“想忙一天,就请客;想忙一年,就盖房子;想忙一辈子,就嫁给一个人 。”妾 。”多么机智!
有些术语只有当地店员和老板才懂:
“没有红色”——不那么辣,
“干馏” - 少舀汤,
“黄色”——味道应该更重些……
不明白?看来你是外地人哈哈 。
从美食到文化,从胃口到精神享受,梁世秋先生只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因为我80年来一直在吃,没有间断过 。”
但只有八十年?当然不是,背后一定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一种活的姿态 。
他八十岁,我十八岁 。老实说,我对这些文化知之甚少,但好消息是他们写的文章确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
只要看到鸭蛋,就会看到王老师吃高邮鸭蛋的场景,然后慢慢享受蛋汁的渗出,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蛋黄的颜色 。
如果都是黄金,我会欣喜若狂 。我想告诉王老师:这个鸭蛋和你家乡的高邮鸭蛋很像!可能是高邮吧!
(六)
我也开始对食物感到敬畏 。每一种美食都有着大背景,都有着文化印记和文化故事 。它们与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无异 。它们都是“文本”和“事物” 。
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达他们的故事和人类的故事 。
但我很惭愧地说,为什么我曾经了解过食物的起源或文化内涵?
作者说:“那时我的书本知识多于生活,而不是生活多于书本知识,我不得不用生活来充实自己 。”我认为这是相反的 。作为一个成年人,这对我很重要 。
(七)
大部分时间都在谈吃,我觉得我吃货的身份早就暴露了,但其实我还是个“酒鬼”,喝什么?喝茶 。
现实生活中饮酒,书本中饮酒 。还记得茶圣陆羽的《茶经》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加上棕色粗糙的封面,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神圣感 。
三两行文字,短短的段落结构,将采叶、选茶、晒干、油炸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浓缩成极具诗意的劳动,
有一定的轻快节奏,似乎可以看到茶农脸颊上的汗水,目光聚焦,甚至眉毛上的皱纹 。
我才意识到古代散文是多么的精致和形象,给了我想象和大脑填充的空间 。
一 文化·中国·我(1)_光明网(组图)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