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军事成就、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陈寿老先生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论述,具体来品味一下吧 。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陈寿认为,诸葛亮一向的志向是:进,就要像龙腾虎跃一样,傲视天下;退,也要跨越边境,使海内震动 。他担心自己一旦去世,蜀国就没有进攻中原、与魏国抗衡的人才 。所以,诸葛亮多次用兵炫耀武力 。
这是陈寿对于诸葛亮屡屡北伐原因的解释,首先就是为了展示诸葛亮自己的能力,无论进退,都要搞出点动静来,让海内震动 。这一点,说得高大上,就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说得低俗一点,那就是为了刷存在感 。有木有?
不管势力如何,我又出兵了,搞得曹魏心神不宁;我还活着,你们不要把我不当回事,否则,就给你们点难受 。就算死了,也让你不敢轻举妄动 。“死诸葛吓走活司马”,有这个必要吗?难道不是在作秀吗?
豹眼以为,不要用后世一些人凭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整出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去生硬地给诸葛亮套上一些美丽的花环 。还是多品味一下时人,特别是蜀汉的官吏,曾经是诸葛亮属下人的看法 。
陈寿首先说得就是,诸葛亮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一次搞了个木牛,一次搞了个木马 。如果诸葛亮真正想为社会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把这些发明流传后世,而不是仅仅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能力 。告诉后人,一千多年前我就造出来了,一千多年后你们还不明白是咋回事 。这对于后世,又有何益?
诸葛亮的确是大才,精力过剩,又不喜欢玩,不愿意陪着刘禅捉蝈蝈 。一个小小益州不折腾的话,那些精力干嘛用呢?
诸葛亮担心自己去世后,没有人再炫耀武力 。蜀汉兵少将寡,我诸葛亮就敢屡屡北伐,换了你们试试,有这个能力和魄力吗?
陈寿老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但是,诸葛亮的才能是善于治军,在运用谋略方面还是略有不足;治理民众的才干,强于统兵打仗的谋略 。他所遇到的对手,大多是人中英杰;再加上势力的多寡不等,攻守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 。所以,虽然连年出兵,却不能有所成就 。
这就是说,诸葛亮尽管很了不起,但毕竟不是神 。此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国、治军,但真正的带兵打仗,谋略还是不足 。
这一点,虽然刘备在与诸葛亮隆中对后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但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就是行政、后勤保障工作,在军事上,诸葛亮参与很少 。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才独自开始了军事行动 。但五次北伐,可以说都不成功 。
既然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且屡屡进行,除了刷存在感还能说明啥呢?
讨伐汉贼,匡扶汉室,那就是一个幌子 。《出师表》里还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去干啥,能不能成功,自己都不清楚还去干嘛呢?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萧何举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成父,都是估量自己不能兼有文武之才的缘故 。诸葛亮治国的才能,或许与管仲、萧何等同,而是不是因为当时蜀国没有像王子成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才使得功败垂成、追求的大义没能实现呢?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