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古人是从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二 )


古人对心理与生理的认识
医学心理是以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关系为基础 。祖国医学的心理思想,对于人的神形关系、心理和生理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视的 。
《黄帝内经》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藏坚固,邪弗能客也 。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
这两段话从两方面表明了心身关系:一方面,先有身形,后有心理,心理是生理活动的结局;另一方面,心理对生理活动亦有一定的影响,即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的心理和生理中心思想为:形与神俱 。这就是说,形与神俱,乃成为人;若形与神离,则形骸独居而终 。
《黄帝内经》中从医学观点出发,对于形神两个方面和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作了更具体的分析 。对于形,它着重地分析了五脏、人腑、奇恒之腑和五官九窍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还包括心包络、膻中与命门;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五官九窍为耳、目.口、鼻、舌、前阴与后阴 。
关于神,它觉得包括神、魂、魄、意、志和思、虑、智等内容,而神的组成因素的各自含义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若旧之魄,因此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闲思而远慕渭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依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形的某些组织与神的某些因素还具有一种相对应的特定关系 。比如,五脏、五志、五精对五应:心一喜、神;肝一怒、魂;脾一思、意;肺一悲、魄;肾一恐、志 。
然而,心理对生理也不是无所功效的 。祖国医学中指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意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 。这些说法明确地表明出了身心之间的辩征关系,而且已被后来大量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证明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所有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可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人类的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还有某些皮肤病、癌症等,它们的发病、病程与治疗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
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下面为您介绍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
唐代诗人王翰:最爱喝葡萄酒
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喜欢喝葡萄酒,有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为证 。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其果肉、根、叶均可做药用,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更是具有滋阴补脾、健胃强身、益气安神的作用,这对于长期驻守苦寒边塞的王翰来说,的确非常适用 。
文坛领袖苏轼:喜食芡实粥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有《东坡养生集》传世 。
苏轼最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