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什么节日 七夕是什么节日的象征

作者:张池
“织女牵牛送夕阳 , 临看不觉鹊桥长 。 ”要是问哪个传统节日会让中国人感到浪漫 , 毫无疑问是七夕节 。 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日 , 男男女女们或跋山涉水赴约 , 或使用通讯设备“鸿雁传书” , 一时间甜言蜜语 , 花香弥漫 。 七夕 , 是中国最具爱情特色的传统节日 。
七夕节 ,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 , 由于蕴含浪漫的感情色彩 , 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中国传统节日 。 2006年5月20日 , 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在此基础上 , 国家进一步挖掘与弘扬七夕节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分 , 各地纷纷组织庆祝与联谊活动 。 由此可见 , 社会各界对七夕节的保护与传承 , 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 亦唤起了人们心中那份炽热的友爱之情 。
众所周知 ,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传说 。 这对情侣相爱而不得 , 只能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鹊桥相会 , 显得浪漫却又落寞 。 实际上 , 七夕节的由来并不仅有此一种说法 , 而是最早源自古人对自然天体的观察 , 认为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当天距离最近 , 约三、四千年前的文献即有牛郎星与织女星的记载 。 《礼记?月令》称八月为“循行牺牲” , 而此时织女星正好往西滑落 , 牛郎星则升上天顶 , 宛若在追逐织女星般 。 《汉书?地理志》亦有言:“粤(越)地 , 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 。 ”三国时期 , 曹丕的《燕歌行》已将牛郎、织女视为情侣 , 及至晋代 ,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融为一体 。
此外 , 中国人讲究吉祥如意 , 视“七”为圆满 。 七月初七无疑是和合大数 , 亦代表着上半年的完满和下半年的起始 。 在民间 , 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 , 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初二 , 以及三的倍数六月初六等 , 均为吉庆的日子 。 更有意思的是 , “七”与“妻”谐音 , 因此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 相应的民俗活动富含女性气质 。
求姻缘、拜牛郎、拜魁星、观银河、扎巧姑……这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复兴 , 那些本已逐渐被人们忘却的七夕古民俗 , 又重新被人们拾起 , 广受年轻人青睐 。 然而 , 七夕节不仅仅是谈情说爱、互道衷肠 , 更是延绵不绝的文化意蕴、根深蒂固的时代精神 。
浓情甜蜜的民俗文化 。 古往今来 , 节日千千万万 , 与爱情相关的也不少 , 何独七夕节成为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情人节”呢?深厚的民众基础是首要条件 。 譬如 ,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 , 当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 , 搭制寓意鹊桥的香桥;广东有“七娘会” , 姑娘们精心梳妆打扮 , 摆上香烛与点心 , 向织女星祈愿 , 寄托求得如意郎君的心事;山东甄城、曹县等地的姑娘们则七人一组 , 将针、铜钱与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 , 吃到钱的人有福 , 吃到针的人手巧 , 吃到红枣就会早婚 , 早生贵子 。 在全国范围内 , 曾以乞巧最为流行 。 乞巧又名斗巧 , 姑娘们比赛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 , 以及做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的手工 。 如今 , 在甘肃西和县仍保留着七夕乞巧民俗 。 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乡土民俗文化活动 , 活态传承至今 , 堪称七夕文化的“活化石” 。 这些民俗 , 体现了中国人的勤劳智慧 , 以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
坚贞不屈的爱情追求 。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与七夕节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爱情观 。 古人高度重视七夕 , 创作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 , 如宋代秦观《鹊桥仙》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谓妇孺皆知 , 是七夕文化的典型代表 。 农耕社会里 , 男耕女织是基本的家庭组成形式 。 弘扬七夕传说与节日 , 既可以激励人们追求坚贞的爱情 , 也宣扬了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 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