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三 )


其四,恶日说 。近几年,有些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 。这大概是因为《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书中有“不举五子”的记载 。“不举五子”就是不要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以免后患 。据说战国孟尝君田文五月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抚养,说明当时五月初五已作为俗忌 。宋徽宗等人也有同样的遭遇 。另外,端午节挂文虎、菖蒲,飲雄黄酒之俗,似乎也与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有关 。
目前,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颇多 。至于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揭开这个中国文化谜 。
尽管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 。但是,它仍然是我国名族人民普遍共庆的节日之一 。
在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传说这一天是藏族药王的生日 。端午这天,藏胞纷纷携酒至郊外围花而坐,将花瓣置酒中,称为饮百花酒 。朝鲜族妇女喜欢在端午节比赛荡秋千 。傣族同胞在这天敲起象角鼓,扣着芒锣,燃放爆竹,载歌载舞 。苗族同脑则举行隆重的赛马、射猎话动 。至于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
端午节习俗的科学性在端午节的习俗中有不少带有迷信色彩 。但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有些习俗也的确有一定的科学性 。
仲夏,天气开始炎热,各类病菌毒虫繁衍滋生,门上挂蒲插艾,是有一定好处的 。据科学分析得知:艾含有挥发性芳香油、鞣酸、氯化钾等成份,有杀虫、驱寒湿等作用;菖蒲含有芳香油树脂和挥发性油,有杀虫、灭菌之功效;香荷包内装的丁香,白芷等,是挥发性强的药未,有利于预防一些传染病;雄黄有抑制真菌、结核杆菌和耻垢杆菌的功效,对毒疮、癣疥等皮肤病的病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用其煮水沐浴,对于通透毛孔汗腺和散热都有很大帮助,不仅能清除皮肤上的污垢,还有消除疲劳、舒筋活血和防暑作用 。至于夏日食粽、赛龙舟的作用,则是人所共知的 。粽子能清热消火;赛龙舟是很好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能愉悦身心,增强体质 。故又可认为端午节为健康节 。
五月端午话屈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达二千余字的抒情自述诗 。标题是“遭逢忧患”的意思 。另有《九章》,包括九篇短诗 。这些作品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仆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此外,屈原还作了《九歌》、《招魂》等诗篇 。
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 。它比之《诗经》,句式较长,篇幅扩大,词采瑰丽,想象奇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种以楚人独创而又以《离骚》为代表作的特殊形式的诗歌,自汉以来,就被称为“楚辞”或“骚体”,又称为“赋”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其后宋玉、唐勒、景差及汉代贾谊等,都以这种形式创作了一些诗歌 。西汉未年,刘向将这些作品汇为一集,名为《楚辞》 。
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屈原与《楚辞》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 。重要的注释本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人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等 。今人的通俗注本有郭沫若的《屈原赋今译》、马茂元的《楚辞选》等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