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二 )


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相沿至今,普遍流传,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崇敬 。
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此说江浙一带流传甚广 。其依据也出自《荊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引文中提到的屈平,即战国时期楚国的阖大夫屈原 。此说不仅否定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而且把端午节出现的时间,由战国时代提前到春秋时期 。
子胥,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将伍员,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伍子胥帮吴王阖闾打败了劲敌楚、越两国,完成霸业 。此后伍子胥遭大宰伯嚭馋言诽谤,吴王夫差赐“厉镂”剑令伍子胥自刎,尸体被装袋中投进钱塘江 。据说从此钱塘江常起怒潮,尤以五月五日伍子胥遇难日潮水势头最猛,直冲越国境内 。人们说这是伍君显灵 。江浙一带遂有了“五月五日,以迎伍君”之举 。每到五月五日晚间,人们驾舟在江上奏节舞蹈,娱慰死者 。以后便相沿成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 。
此外,还有端午纪念勾践、曹娥、介子推、岩红窝等的说法 。
勾践是春秋时期的越王 。据西汉《越绝书》载:当年吴越之战越国失败后,勾践为雪国耻,常在五月五日这天演习破吴水兵,以后民间相袭下来,便有了端午竞渡的习俗 。
曹娥是东汉时期东海孝女,传说她14岁的时候,因其母弱水而死,“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 。遂于五月五日“投江而死” 。为表示对这位孝女的崇敬,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为她举行纪念活动 。
历史上,还有说端午节是纪念介子推的 。东汉蔡邕的《琴操》说,晋文公为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曾下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不得举火”指的应该是寒食节,与五月五日无关 。此说可能是蔡邕的一种误记 。
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纪念本民族历史名人的传说 。如云南傣族就流传着端午节是纪念傣族古代英雄岩红窝的传说 。
其二,图腾说我国著名教授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等文中,用大量的考证证明:端午节是古代吳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换句话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
在古代,人们的文化水平跟低,在自然力的威胁下,人们常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 。所以,他们认定那些东西是他们全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图腾 。凡属某一图腾的成员,都要在自己身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着该图腾的形状,想以此来强化人们和图腾的关系,求得图腾保护 。当时吳越民族逞以“龙”为图腾的 。为了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故有以“龙”纹身的风俗 。每年五月五日这天,他们还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活动 。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包在树叶里,扔进水里献给图腾吃 。同时还在急烈的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木舟,在水面上游戏,给图腾取乐 。这种活动以后就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 。闻一多先生的论证,较之民间流传的各种说法更可靠 。目前,学木界多沿用此说 。
其三,夏至说 。也有些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其依据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 。而在记述屈原故乡荊楚地区民俗话动的《荊楚岁时记》中,五月初五的风俗并无吃粽子的记载 。而在夏至节中却有“夏至节食粽 。周处谓为角黍”的记述 。这里所说周处,就是西晋《风土记》的作者 。在《风土记》中,吃粽子是作为夏至节的一种习俗记述的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也提出这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并把竞渡放到夏至这一天去分析 。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说得更为明確 。他认为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是自夏、商、周时代的夏至节 。《岁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 。”意思是端午节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 。从端午节又名天中节看来,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